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讀大書與讀小書\游宇明

時間:2016-11-09 03:15:53來源:大公網

  我一向缺少讀大書(多卷本或系列圖書)的勇氣,五年前,一時心血來潮,在購書網站買了一套十四卷本的《清稗類鈔》,至今一卷也沒有讀完。真不知三十年前是如何讀完十來冊的《李自成》的,換到如今,不打五百軍棍,我大概下不了如此決心。

  對讀小書(單本圖書),我似乎情有獨鍾。岳南的《陳寅恪與傅斯年》、劉青松的《天朝的天窗》、任恆俊的《非常規則》、張宏傑的《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傅國湧的《民國年間那人這事》、張昌華的《百年風度》等等都是我非常喜歡的。   遇上好的小書,我總是讀得磨磨蹭蹭,一個小時只讀十來頁,生怕錯過了有見識、有趣味、有情懷的地方。我讀小書喜歡手持紅筆,一有感想,就「唰唰唰」地記在空白處。比如《陳寅恪與傅斯年》寫到陳寅恪授課帶有明顯的長沙口音,而且無系統,想到哪講到哪,我在旁邊批道:「此君在今天會被視為『不合格教師』」。比如《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寫窮得每年都要借錢的京官曾國藩做了一次四川主考,發了筆小財,立即給家裏寄去一千両銀子,雖然這些錢只夠家裏還清債務,但他仍然堅持要家人拿出其中的四百両接濟同族、親戚,我在旁邊批曰:「家境稍有改善,即大舉接濟親朋戚友,足見曾氏的仁愛之心」。《非常規則》裏談到清代的清官多不得志,我在後面批道:「清官常常攪了同僚、下級的貪腐機會,自然會失去『群眾基礎』;清官沒有錢賄賂上級,『朝廷』也就沒有為他說話的人。下面無人舉,上面無人推,其官運可想而知」。

  喜歡讀小書,當然有時間上的考慮。   我是個大學老師,表面上看,每周只有幾節課,瀟灑得很,但備課、出題、改卷、指導論文,頗耗心血,它比上課所花時間多出十倍以上。我業餘從事寫作。寫作要找素材、構思、撰稿、修改、投寄,一篇千字文花上數個小時,是家常便飯。老婆上班忙,回來得比較晚,中餐、晚飯都必須搭把手,於是時間像被刀子切過一樣,一節一節的。每天保證兩個小時的閱讀,已經算是「擠牙膏」,很難有心情閱讀大部頭著作。

  在個人的感覺裏,搞創作與做學問閱讀的方式也不一樣。做學問需要專精,需要明確的方向性,自然應該多讀大書。比如我們研究清史,有關清朝的主要原始材料最好都有所涉獵;我們研究魯迅,讀完《魯迅全集》是一種起碼的選擇。搞創作則更看重學識的淵博、多樣,必須「轉益多師」。與其讀某一個系列,不如什麼牛人的書都看一點,這樣,我們吸取的精神養分會更加均衡,寫出的東西也更有荷花般的清氣。

  閱讀需要的是用心,是將知識變為技能的本領,讀大書,還是讀小書,並不標示一個人的境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