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香港,說不完的故事\徐海娜

時間:2016-11-09 03:15:53來源:大公網

  一座城,就像一個人,你與她的感情怎樣,並不在於你和她相處得有多久,而在於你對她了解得有多深。

  小思(盧偉鑾)是一位研究香港和內地文人的學者及作家,她總是用她的作品和行動,讓大家更加了解香港這座城,從而懂得怎樣去愛和珍惜她。十月三十一日,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的展覽「曲水回眸:小思眼中的香港」落幕了,小思老師的話語卻仍在我耳邊回響。

  「你聽過一條叫屋蘭士里的小街嗎?你當然知道那裏有一間著名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斜坡上,綠樹成蔭的小花園,鐵閘永遠用鏈子鎖住,多麼恬靜和幽美。蕭紅的一半骨灰,就埋在這裏,一棵大樹下。」小思老師如此說。原來,這裏藏着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

  一九四二年,蕭紅在香港病逝,年僅三十一歲。這位上世紀中國文壇的才女,曾被譽為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深深愛着她的端木蕻良,她的同為作家的丈夫,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仍設法將她的一半骨灰葬在了美麗的淺水灣,另一半骨灰則安葬在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一棵樹下。

  當時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被用為醫院的臨時救護站,蕭紅病重的最後時刻就在那裏度過。端木蕻良本來想把另一半骨灰帶在身邊,無奈時局艱難,為了安全起見,他決定暫時把它埋在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花園中。

  這本來是一個塵封已久的故事,這次中大為「曲水回眸:小思眼中的香港」舉辦的一系列的活動,又引起了人們對那些與香港有關的文人故事的好奇心。

  原來蕭紅和端木蕻良的結合曾經受盡世人的誹謗,他們的作家朋友們也曾經質疑過他們的感情。然而,蕭紅去世十八年後,端木蕻良才再婚。他後來的夫人鍾耀群女士回憶說,一九六一年那個秋天,在幫端木整理雜物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寫着「蕭紅遺髮」的舊信封,裏面有一小縷不整齊也不太柔軟的頭髮。她說:「從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二日到那時,幾十年的歲月,基本上是在流浪、動亂中生活的端木,物品散失殆盡,特別是在經歷了『十年浩劫』後的今天,卻奇跡般地珍藏着蕭紅的遺髮,對他這種感情,我是珍視的。」

  端木蕻良晚年的時候,小思老師曾多次邀請他來香港,可惜因身體原因終未完成心願。小思說:「一九九六年,端木蕻良去世,他的太太寫信給我,說端木蕻良的屍骸已經火化,她也是將骨灰分成兩份—『我已經將一半的骨灰收起,另一半我好想、好想放在聖士提反的花園裏,讓我丈夫的骨灰可以和她所愛的女人的骨灰在一起』。」後來,端木的夫人鍾耀群果然拿着他一半的骨灰,來到香港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把骨灰撒在一棵樹下。小思說:「一個女人把自己丈夫的一半骨灰分給另一個女人,我再沒有話說。」

  「蕭紅的重要作品都在香港這小島上完成,蕭紅的愛情故事,也永埋在那幽幽小園裏。」小思在她的《香港文學散步》一書中,如此寫道。除此之外,還有蔡元培、魯迅、許地山、戴望舒、張愛玲等曾南下香港的文人與這座城的絲絲縷縷也被收錄在這本書中。這本書自從一九九一年在香港出版後多次增訂和再版,二○一五年又在內地出了新的增訂版。許多人都按圖索驥去尋覓那一個個承載着上個世紀文學記憶的地標。

  也許你我也可以隨着過去那些文人的足跡重新看一遍香港,跟着小思重遊舊地,比如「孔聖堂」,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主張新文學的郭沫若、茅盾等人都曾在此演講。小思說:「香港是個特別的空間,紀念孔子的殿堂居然可以借出來讓反孔人士舉辦活動,就突顯了香港是一個自由、沒有成見的地方。」書中還提到半山的「學士臺」,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年,聚居在那裏的都是中國著名的文化人。小思說:「當時的文化人,天南地北什麼也談……我們應該珍惜這個自由空間。」

  中大這次展覽正是配合小思「文化人眼中的香港」口述歷史訪談計劃,以回眸的方式來追尋香港面貌的。「我們必須多認知香港的身世,才可漸漸理解,才可關愛她。」小思說。經過了多少年的滄海桑田,有的人已經被時代的波濤吞噬,有的人還在時代的洪流中泅渡,這座城不知還隱藏着多少動人的故事,等待着後來人去發現、去流傳。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