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美國階級\馮進

時間:2016-11-08 03:15:58來源:大公網

  美國政要特別愛標榜自己「鹹魚翻生」的發家史。這次總統大選,不但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給選民大派「心靈雞湯」,描述父親奮力拚搏,戰勝貧窮,終於躋身中產階級的感人故事,連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在自炫商業頭腦和億萬財富的同時都不忘表白自己白手起家,選擇性遺忘了父親給的幾百萬資產。美國夢的核心是英雄不論出身低,只要努力就能改變命運。美國「國父」之一,科學家、發明家、外交家、作家本傑明富蘭克林的自傳就提供了篳路藍縷,從「赤貧到巨富」(from rags to riches)的最好例證。

  事實果真如此嗎?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美國研究教授、歷史學家伊森伯格(Nancy Isenberg)在《白種垃圾》(White Trash: The 400-year Untold History of Class in America)中要給大家講講「關於美國階級從沒講過的四百年歷史」,曝光所謂「平等、機會」迷思背後根深蒂固的階級制度。在她筆下,白種窮人從美國立國之初就注定無法翻身。美國人愛戴的華盛頓、傑佛遜等祖先繼承了英國殖民主義者將道德和資產(特別是土地)混為一談的理論,把放逐到北美大陸的眾多窮人視為「多餘人口」、「垃圾廢物」。美國南方各州,特別是北卡,成了掌權者「倒垃圾」的第一個「白種垃圾殖民地」。林肯領導的廢奴運動以及共和黨在南北內戰中的勝利,作者說,也和南方白人內部貧富懸殊、矛盾加劇密不可分。十七到十九世紀,美國富人甚至把沒錢沒地的窮人稱為「社會糞便」。

  十九世紀後半期,控制「下等人」的優生學理論出現了。當時的「科學家」聲稱,就像犬馬有純種、雜種之分,人的道德品質也由遺傳決定,所以必須對窮人實施絕育手段,以防他們無休止繁衍後代,敗壞美國人種。就算到了二十世紀現代社會,美國的政治、文化生活還是體現了頑固的階級觀念。如,對於二戰時期羅斯福總統為解決大蕭條帶來的經濟、社會問題而實施新政,詹森總統在六十年代發動「針對貧困的戰爭」,中產及以上階級都視為縱容「死不要好」、懶惰無賴的窮人,摧毀「美國夢」的惡政。而「貓王」皮禮士利、總統比爾克林頓的成功也並非全無爭議。因為他們都出身貧賤,即使紅極一時也難逃「白種垃圾」的污名。

  作者說,美國夢只是一個「空虛的象徵」,很多窮人沒法翻身不是或不僅是他們自己不道德、不努力,而是階級制度先期一步,鑄就了他們的悲慘命運。確實,富蘭克林的成功離不開人脈,離不開有權有勢者對他的支持。他同樣聰穎的姐姐珍妮就沒他那麼幸運。他們父母所生的七男、五女大多早逝。當富蘭克林周遊世界、獲取國際聲譽時,她在家照顧年邁的父母、兄姊留下的子女,終身貧苦,不得出頭。

  今年美國大選中的兩黨之爭一定程度上也是階級之爭。為什麼那麼多沒受過大學教育、窮困潦倒的白人支持特朗普?因為他們生活絕望,亟需抓住這根救命稻草。哪怕「美國夢」虛幻、候選人不靠譜,在他們心目中特朗普提供了挑戰固化的階級制度,改變社會現狀,讓白種窮人從移民、非裔或其他「下等人」手中奪回權益和財富的最後機會。

  由此看來,此書也暴露了美國主流文化信奉的道德觀不光彩的一面。作者說,「美國人不但勇爭上游,他們還需要有人居於下游。」即,自己成為人生贏家還不夠,一定得有人當「輸家」提供參照物。有書評認為她過多強調階級,對種族問題關注不夠。其實,本書成功描述了焦慮社會地位,不恤通過「迎高踩低」實現個人發跡夢的極端行為。歷史細節也許不同,但足以跨越種族、國界,具有很大普適性。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