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利益乃烈馬/游宇明

時間:2016-11-06 03:15:26來源:大公網

  朋友在一所大學做副校長,分管後勤時,學校擬建教學大樓,有施工企業向他行賄二十萬元,希望拿到工程,朋友執意將錢退還了。

  半年後,該大學的領導班子調整,朋友分管科研,由別的人管後勤。幾年後,教學大樓建成了,管後勤的副校長卻進了牢房。朋友感嘆地說:「一個人的關鍵時刻只有一步,走錯了就萬劫不復。」

  有位熟人是寫文章的,他與老家縣裏的一個老闆關係不錯,在企業宣傳這一塊上為老闆出過主意、做過一些工作,老闆也視他為好朋友。後來,熟人所在單位想與老闆的工作合作搞個課題,請熟人做課題組負責人,熟人沒有同意。熟人覺得:老闆的企業經營比較困難,他平時給他幫忙都是無償的,而做課題則必須跟老闆談論經費的問題,熟人自己可以不要錢,但課題組的人你得開報酬呀,為了避免這種尷尬,熟人選擇了逃離。

  人活在世界上,要說誰對利益完全無動於衷,是沒人肯信的,畢竟我們不是神仙,神仙可以吸風吮露,而我們得吃飯、穿衣、住房、坐車、贍老養幼,所有這一切都需要錢,但一個人對利益太在乎,絕對不是好事,輕則有損情義,重則違反道德法律。正因為如此,聰明人懂得給利益的烈馬套上一根繮繩,該放鬆它的時候就放鬆,該緊勒的時候就緊勒。

  我老家在晚清時出過一個大人物,叫曾國藩。大家都知道曾國藩是個清官,當湘軍統帥二十餘年、做總督十餘年,死後只剩下一萬八千兩銀子,還不到一個總督一年的養廉銀。其實,曾國藩不是不在乎錢,做京官的十年間,他年年借錢度日,家書裏絕大多時候都會談及經濟問題,然而,曾國藩追求利益堅持一個原則:不拿不道德的錢。比如他當兩江總督,包括三節兩壽,地方官員送給他的金錢每年有二十萬兩銀子左右,但曾國藩堅持取消三節兩壽的禮金,只收五六萬兩銀子的「陋規」。這些錢全部用於公務支出(清代只任命政府主要官員,普通辦事人員需要官員去請,政府也不發工資,官員出差亦無差旅費,陋規的一部分就是應付這方面的開銷,那時幾乎所有大官都收陋規,否則,政府機構就運轉不下去),剩下的小金庫收入也不像其他官員一樣裝入自己口袋,而是將其捐掉。後世將曾國藩視為「清官」,這是有道理的。

  一個人要對利益保持平常心,不過於迷戀它,先要降低自己的欲望。欲望太多,住了兩百平米的公寓還想要一千平米的別墅,娶了如花的美妻還要水嫩嫩的小三,你對利益的追逐就會變得狂烈。對利益太在乎、太痴迷,情義、道德、法律就不足以成為約束你的手段,利益的烈馬就會跑出理性的邊界。

  行走在塵世,我們不只是要得碗飯吃、得件衣穿,如果生活老是停留在物質的檔次,我們的生命就不會有格局,我們也就脫離不了對金錢的算計。靈魂的世界的重要,主要不在於它可以讓一個人的生活變得豐富,而是它能使我們的生命走入一個新的平台,獲得長久的留存甚至永遠不朽。

  有一首歌曲唱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們要尋得「詩和遠方」,就必須超越過度的利益追逐。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