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香港大學,出了港鐵站,一直聯繫不上負責接站的金夢瑤同學,繞了半圈才找到她。夢瑤是中文學院的博士,她家在廣州,祖輩都是南下海南島、廣東的東北籍軍人,她本科是在北京師範大學就讀。作為嚮導,她帶我從港大西門走到東門,百年歷史在她的熱情介紹中流淌。她發給我她的散文與小說,我以為她的研究方向是文學,但沒想到她的研究方向竟然是甲骨文與人類學的跨學科研究,研究中國宗教的源頭。她告訴我,在碩博研究方向選擇時,她一直在古典文學與古文字間糾結,最後選了甲骨文,做不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就努力為往聖繼絕學吧。甲骨文的研究讓她的民族情感油然而生,傳承古文字學問成為她的夢想。
就港大走出的青年作家而言,夢瑤覺得葛亮是值得他們傳揚的代表。葛亮與我都是江蘇人,也是南京大學中文系讀的本科,他已創作出《朱雀》、《北鳶》等兩岸三地有影響的長篇。那天在港大,我認識了正在就讀當代文學研究的博士生邵棟,我以為他是香港本地人,沒想到他來自江蘇常州,也是南大中文系師弟,他笑着說自己常踢球估計曬得像本港人。回京收到邵棟發來的短篇小說,《泊鳧》、《冰箱與少年》等都不錯,字裏行間充滿對香港土地的感情,以及對底層人民的關愛。他是未來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