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若干年來流行「升格」:師專升師院,師院升師大或大學;縣升市,再括弧:縣級市。有些縣被併入某大市,則稱為某某區─這裏的區長相當於縣級市的市長。很多年以後再來研究現在這一段歷史,要講到職官志,頭緒很不容易弄清楚,加以考辨可望成為博士論文的一個章節。
學校升格了,二級單位跟着也要升,於是系改為院,中文系土鱉了,應改為文學院或加點什麼專業合稱為人文學院。其他以此類推,不必一一細說。
商品也講究升格,相聲裏有著名的香煙叫宇宙牌。已故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先生在台上竭力推銷此種香煙,給大家留下很深印象。
也有榆木腦袋不升格的,北大中文系還叫中文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還叫學院。他們在有關的排名榜裏是否已經地位下降,沒有了解過,口碑則似無變化。
中國歷代都講「名教」,可見名之重要,亦可見各處忙着升格自有其道理。某省理工如果還叫什麼學院,很可能被考生及其家長以為是「本三」(錄取分數線比較低的本科院校或專業),不容易招到好學生了。
在魯迅生活的年代,升格講招牌尚未成風,但也並非全然沒有這種意思,所以他告誡說:不必忙於掛招牌……「皇太后鞋店」的顧客,我看也並不比「皇后鞋店」裏的多。(《三閒集.文藝與革命》)
這話落伍了。
按時下的風氣,開一家鞋店,即使門面不大,也要稱為「太皇太后鞋業集團總公司」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