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參觀香港大學,自西往東走回百年前,秋日荷塘邊,孫中山先生的「我有如游子歸家」字字深情,梅堂因張愛玲而傳奇,建築因故人的精神而閃耀現實光輝。
港大沿途還有一百六十五周年歷史的男子學校、英皇學校等名校,我對同行感慨:這要在內地,周圍就是標準的學區房了。內地學區房就是圍繞中學名校的居民樓,居住於此的青少年可以就近進名校讀書。但香港朋友告訴我,港大附近的這些百年中學都是需要嚴格考核方能入學,不過,港大附近的樓價本來就高。
次日,與林小姐相約中環,她說近日一直為六歲女兒的小學入學考試而忙碌,天天陪女兒複習迎接入學面試。她給女兒選了一家相對門檻低的學校,不想給孩子壓力,但她自己的壓力卻大了起來。林小姐從小成長於加拿大,現從事演藝工作、無法離港,孩子送到國外就學又無人照顧。讓我意外的是,她說給女兒報名時必須是夫妻雙方一起陪女兒,那天學校前排了很長的隊,林小姐這位演藝明星也在其中,這種重視夫妻對子女教育的儀式感在內地卻鮮有。沒想到香港的中小學教育與內地差異不大,應試教育是華人文化特徵之一,相對公平中又束縛了孩子自由天性的發展。我問她,假如孩子沒通過面試、有無其他方法,林小姐說可能需要給學校贊助費,這又是華人一致的變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