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抹車仔」/林 也

時間:2016-11-01 03:15:48來源:大公網

  抹車這一行不斷演變,「抹車仔」之後出現洗車公司,發展至自助式洗車,不少車主,仍然習慣人手抹車,「抹車仔」謀生空間沒有因為「現代化洗車」受影響。

  「抹車仔」活躍於上世紀六十年代,那年頭生活在低層的市民搵工難,還有一大批兒童失學,我曾見旺角有一家人,以抹車為生,由父母帶着,這雙父母穿插在彌敦道、上海街、廣東道、西洋菜街一帶馬路邊,見有車駛來停泊,立即奔跑上前,不理車主要不要,拿出雞毛掃打掃車身,討一元幾角,說實話算不了掃車,視乎車主願不願給幾個錢。

  這「抹車之家」,如有實在的時候,走到路邊的小型露天停車場,找車主光顧,一家分工合作,父母抹車,兩個四到六歲的男童提水桶幫忙,這對孩子失學,跟隨父母搵食,身世堪憐。又見一個跛腳抹車仔在戲院附近抹車,戲院另一邊側門橫巷,是「擦鞋仔」謀生地盤。當年做抹車的,都是文化低沒有一技之長的中年及老人,或帶一個小孩一起謀生。

  八十年代走出來抹車謀生的,不少是工廠結業的失業工人,內地開放,港廠遷往深圳及東莞,香港出現大批工人失業,原有的技術一無所用,部分轉職保安、酒樓侍應、廚房洗碗、大廈清潔、迅遞文件,香港私家車數量年年增加,只要肯做,抹車可謀兩餐。有人專做半山區,推銷「包月」服務,收費以每月計算,收入比較穩定。

  說起抹車仔,有一人頗為人知,他是聾啞漢,身材短小,找工作到處碰壁,無計可施,唯有替人抹車,他想出一種找客源的方法,將自己的姓名、電話,寫在紙仔上,一張一張夾在車撥,又利用手機發訊息,最初找到幾位車主,每月賺取數百元,他工夫做足,不會馬虎,車身抹得「立立靚」,車頭燈凹紋藏污被他洗乾淨,車主自是滿意,他就是靠工作認真做出口碑,經車主介紹給別的車主,固定由他打理多至的八十輛,月入幾百元增至二萬多元,比新入職大學生的薪酬還高。

  一般抹車仔,以屋苑為主職,先要獲得大廈管理處許可進入停車場,然後物色車主,包月收費二百 六十元至三百元,每周抹車三次,打蠟一次。

  洗車屋出現,成行成市,月費約三、四百元,「抹車仔」漸被淘汰。自助洗車場的出現,又搶去洗車屋的客戶,自助洗車以時計,每二十分鐘收費二十至二十五元,投入錢幣,即自動開啟喉頭。自助洗車場設多處間格,每格容一部車,使用方便。自助機有時「罷工」,你投入錢幣,它不噴水,吸麈器又使不得。有時投入二十元,不見反應,再投入二十元啞巴巴沒有動作,現場難找管理人員,甚至沒有當值,沒法找人跟進。不小心時也出意外,車主若忘記關水喉,引致水喉爆破。光顧洗車屋有時需輪候兩至三小時,不見得方便,有些車主還是樂於包月,人手抹車尚留生存空間。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