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老與幼的安全感\小可

時間:2016-10-30 03:15:26來源:大公網

  老人和小孩,與其他年齡群大不一樣。

  小可已屆老年,不曾深入研究過這兩類人的心理情狀,卻是天天試圖了解自己。觀察別人,總覺得這兩類人頗有個性。

  那天獨自上茶樓飲早茶,才六時許未到七時,外面細雨綿綿,茶客疏落。一位年輕人選了一張四人桌子坐下,叫了茶水後,把手提電腦放在桌上,不停地打鍵盤,似乎在工作,又把雨傘放在旁邊的一把椅子上。這時一位婆婆走進來,趨前問年輕人:「這傘是你的嗎?」示意年輕人把傘拿走,好讓她坐下來。看來二人並不認識,年輕人叫婆婆坐他對面的座位。婆婆仍然站在那裏等着坐那座位,鄰桌另一位婆婆揮手向這位婆婆示意:「過來我這邊坐吧。」這位婆婆聽而不聞,繼續催促年輕人把傘拿走。年輕人初時怏怏不樂,繼而光火,對女侍應怒吼:「阿姐,我走了!」女侍應看在眼裏,怯生生地應諾道:「走吧走吧,不要緊!」年輕人先前喝了些茶水,什麼也沒吃,侍應不用他結帳,他氣沖沖地收拾東西走了。那婆婆剛才轉身去茶樓的茶水間自己動手沖泡茶水,回頭不見了年輕人,口中嘀咕:「走了?」有茶客交頭接耳:「她每早必坐那兒,今天被人坐了,好不自在。」「又沒有交租,不是專座,早來早坐,天公地道。喜歡那座位,為何不早點來?遲了,便要另坐別處,空座那麼多,為何硬要坐那兒?」

  另一天清晨,小可到公園做運動,擺動手臂時不慎碰到另一隻手,才猛然發覺有位伯伯站在身旁,也在擺手擺腳做運動,這也太「親密」了吧。小可頓時意識到,因小可比他早來,「佔」了他天天慣站的位置,他非要站在你近旁不可。與那茶樓情景顯然是同一個樣:雖然公園很大,但習慣了站在這兒,到別的地方,阿伯老大不舒服!小可只好避之則吉,到別處去,讓他站個飽。

  至於小孩,小可也見過好些小孩每天愛做同樣的動作。

  有親戚的孩子剛會走路,天天手抱一隻小毛熊,外出、吃喝玩樂、睡覺都不離手。一天,親戚趁他不留意,把髒兮兮的小毛熊放進洗衣機裏清潔。洗衣機是從前面朝外開關玻璃罩的,孩子站在正在開動的洗衣機旁,個子剛好及於玻璃罩,他看到小毛熊在內裏被衣服糾纏着,隨波逐浪,還倒樹蔥猛翻筋斗,立時指着那處哭了起來,且越哭越悽慘。看樣子是以為小毛熊被虐待,而他又無法救它,只好向大人哭訴、抗議!

  另一個例子,很多嬰兒愛吸吮大拇指,大人給他們玩具想轉移其視線也不可得。

  有學者分析,小孩有此舉動,是處於壓力狀態下造成的。而老人每天在同樣的地方,做同樣的動作,不想改變,是想着不用防備因陌生環境所帶來的「情緒震撼」而令其不知所措。學者叫家長不用擔心,小孩稍為長大,便不會再抓毛公仔、吸吮手指,因腦袋逐步成熟,明白真與偽;然而,老人又如何?小可沒找到學者的專業分析。但小可覺得,腦袋日益衰退的老人比小孩更需要關顧。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