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圖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紅陶人頭壺,器身無彩紋飾,壺頸側(背方)有短壺流,可盛水。造型原始奇拙,神態活現,風格簡古雋趣;可見古人怡情遣興之餘,隨手塑出來,把造型藝術與寫實(人頭)手法巧妙地結合,融和了美感與實用性。數千年前能創製出這種「代表作」,匪夷所思,值得細賞。此一珍寶一九五三年於陝西洛南出土,現藏於西安半坡博物館。
另曾在甘肅省博物館,見仰韶文化(一九七三年出土)大同小異造型的紅陶人頭器口瓶,瓶身近似欖球形,人頭較小,五官雕空成小孔洞,但比例勻稱,神態自若。此器屬廟底溝類型,最大不同是器身滿布黑彩原始圖案,主要由弧線三角紋與斜線組成;可說是把抽象的幾何型裝飾手法,和雕塑藝術結合。筆者素來把這兩件珍罕文物看作藝術品,乃我國古人高度的心血結晶,富美感與創造性。
通常,仰韶文化細泥陶器分四個類型,以其中心地區為名,即北首峰、半坡、廟底溝及西王村。根據碳十四年代測定,距今大約七千年至五千年,先後經歷二千多年發展歷程;是我國黃河中游地區(黃土高原為中心)分布很廣和延續甚長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