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紀錄片《中國樂器》在滬首發

時間:2016-10-29 03:15:40來源:大公網

  圖:巨型三弦亮相,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廠長王國振(左四)與竹笛演奏家唐俊喬(左三)等出席揭幕儀式\大公報記者夏微攝

  【大公報訊】記者夏微上海報道:一年一度的上海國際樂器展如約而至,作為民族樂器製作技藝的傳承與保護者,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攜大型紀錄片《中國樂器》亮相,並在二十六日舉行了出版首發儀式。這部耗時兩年多拍攝的紀錄片,是中國樂器史上第一次以紀錄片形式系統地梳理中華民族樂器歷史脈絡和當代發展狀況,既富總結性又具開創性。

  揭開樂器製作面紗

  該大型紀錄片由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和上海電視台藝術人文頻道聯合拍攝製作,這一合作源自已故藝術人文頻道原總編室主任金建民與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廠長王國振兩人對於民樂的愛。曾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工作了二十年的金建民在調入電視台後,拍攝一部講述中國樂器的紀錄片是他一直以來的願望。

  紀錄片《中國樂器》於二○一三年開拍,前後用時兩年多。其間,五個攝製組分赴香港、北京、成都、蘭考、杭州、餘杭、泰州、無錫、江陰等地,採訪了數十位演奏家、作曲家、音樂學家、指揮家和製作家,拍攝了大量的珍貴素材。片中,不僅有難得一見、極為珍貴的現當代民樂文化資料,還有著名演奏家、教育家對音樂生涯的追溯回憶,也有中外習琴者對中國樂器的情懷訴說,更有製作名家親手揭開樂器製作的神秘面紗。

  樂廠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中國樂器》計劃推出系列紀錄片,「是次拍攝的是第一季,挑選了最為大家所熟悉的古琴、笛子、古箏、琵琶和二胡五種樂器,講述它們的文化。」紀錄片集樂器的歷史、演奏、製作於一體,以生動的畫面和人物故事,向觀眾介紹了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在綿延不斷的歷史長河裏,傳承與發展中國樂器文化的一篇一章。第一季已先後在上海電視台藝術人文頻道、CCTV音樂頻道、上海教育電視台、新疆教育電視台、廣東廣播電視台現代教育頻道等播映。

  開創了中國樂器紀錄片先河的製作的面世卻也伴隨着民樂界數位泰斗的隕落。片中所出現的四位民樂大師─閔惠芬、何寶泉、陳安華和王根興均在完成拍攝後不久離世,未能等到此片的播映與出版。這是民樂界的巨大遺憾,同時也使得《中國樂器》成了值得收藏的史料。

  展示巨型樂器三弦

  除了《中國樂器》的出版首發,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每年參展必推的巨型樂器也在當日亮相。今年的這件樂器是一把巨型三弦,是我國蒙古、滿、漢等族傳統的民族彈撥弦鳴樂器。三弦音箱呈方形,兩面蒙皮,弦三根,側抱於懷演奏。三弦曾是中國最具代表的民族樂器之一,在今日卻慢慢淡出公眾視野。為此,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推出巨型三弦,讓大眾更多地認識、了解三弦。

  這是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推出的第十六個巨型樂器,琴身高4060mm,總重量達600kg,是標準三弦的5.5倍。

  另一方面,今年適逢同屬牛的中國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劉德海,與琵琶製作國家高級技師、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高占春的八十大壽,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特推出八十把琵琶以示祝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