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觀眾在互動區體驗西漢生活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這是今年突然火起來的一句網紅詩,出自唐代詩人韋應物所作《簡盧陟》的最後一句。若是被史書評價為「樂酒好內」的中山靖王劉勝仍然在世,大約可以在網友們絞盡腦汁再續下句的競賽中脫穎而出,從他墓中出土的精美酒壺就是最好的證明。「中山王與南越王─河北漢代文物展」正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舉行,包括錯金銀鳥篆文銅壺、鎏金銅縷玉衣等一百四十件珍貴文物,和南越王墓文物一起,訴說着漢王朝「大一統」的多彩文明。
金縷玉衣引人注目
在新中國歷史上,有一座西漢墓葬,是當年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由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主持發掘的,這座西漢墓葬主人就是西漢第一代中山王劉勝。其實,漢代中山國與南越國的淵源匪淺。中山國是漢代北方的著名郡國,共歷西漢十王,東漢七王,是現在河北省歷史文化最重要的來源之一;而南越國的建立者武帝趙佗原籍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縣),南越國第二代王、南越文王墓墓主人趙▉眜▉與中山國第一代王靖王劉勝入葬時間相距不過十年。
本次展覽是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漢代諸侯王系列展之一,以滿城漢墓、定州三盤山漢墓、定州八角廊漢墓、定州北莊漢墓出土文物為主,囊括其他中山國時期的精美器物,通過「青銅」、「玉」、「陶」三個部分進行展出。
本次展覽展出了部分出自中山國的精美玉器,囊括葬玉、陳設玉、裝飾玉等多種類別,以中山王墓出土的喪葬用玉以玉衣最為引人注目,本次展出的是東漢中山簡王劉焉的一套鎏金銅縷玉衣。
玉衣又稱「玉匣」、「玉柙」,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殮服,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玉衣由玉片組成,之間用纖細的金絲、銀絲或銅絲加以編綴。漢代人認為玉是山嶽精英,將玉放置於人體上,可使人的精氣不外泄,保持屍骨不腐。漢代皇帝死後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等使用銀縷玉衣,此外根據身份等級不同還有銅縷玉衣、絲縷玉衣等。
用玉衣入葬,始於西漢中早期,盛行於武帝時期,止於東漢末年。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徵,考古發掘至今,漢墓中所發現的玉衣已有十件以上,其中金縷玉衣有滿城漢墓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兩件、河北省定州市東郊中山懷王墓劉修的一件等。
精美酒壺巧奪天工
劉勝的玉衣耗費玉片二千四百九十八枚、金絲約一千一百克,被業界估價其成本就接近現在的一億元人民幣,奢華程度不言而喻,被認為可能是最好的金縷玉衣。不過,此次前來展示的並非劉勝玉衣,而是東漢中山簡王劉焉的一套鎏金銅縷玉衣,裝飾玉以雲紋與龍鳳紋為主,帶有強烈的浪漫主義風格,專家猜測為當時皇帝特賜。
酒是中山靖王劉勝的一大嗜好,滿城漢墓出土大量精美酒器就是最好的證明,當中的明星文物,則是全國一級文物─錯金銀鳥篆文銅壺。它通體用纖細的金、銀絲鑲嵌出鳥篆文字和動物紋帶,壺蓋有文字十二個,壺身有文字三十二個。據工作人員介紹,文字的大意是「酒壺很漂亮,我心情也很好,我們來搞個PARTY吃吃喝喝吧!排場大,食物可口,山珍海味夠把大家吃撐的,酒也是延年益壽、健身去病,萬年不過量!」就從這些文字看來,就能感受到劉勝的尊貴和豪氣,符合歷史對他「好酒」的評價。
此次展出的展品中還有一件以人物為造型的長信宮燈不可錯過,它在皇宮、王侯貴族家幾經流轉,最終歸於劉勝夫婦,集工藝、美學、環保功能於一體,是漢代人智慧的結晶。記者在現場看到,該銅燈通體鎏金,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等組合而成,講解員說,這個燈可拆卸,燈盤可以轉動,內片燈罩可左右開合,用來調節燈光的亮度以及照射的角度。銅燈內部,宮女體、臂中空,右臂為煙道,可將燈煙導入體內,實現點燃油脂時的環保清潔。
該展覽至十一月十六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