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於歌劇《奧賽羅》中出演愛瑪利亞的張吟晶(右)/香港歌劇院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劉榕欣報道:舞台上的鎂光燈似乎永遠都聚焦於主角身上,但如若沒有願意犧牲的配角,一齣「Good Show」亦將難以完成……日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的新生代女中音張吟晶就是這樣一位為歌唱藝術而「犧牲」的傑出「配角」。
青年藝術家脫穎而出
香港歌劇院獲賽馬會支持,於去年七月開始為期三年的「青年藝術家培訓計劃」,女中音張吟晶便是由四位評審:莫華倫、龔冬健、李忠順和Gordon Jones甄選後脫穎而出的十位參與該計劃的青年藝術家之一,並因此獲得該計劃總監龔冬健的指導,參與大量香港歌劇院的相關演出機會。
一九八六年出生於馬來西亞的張吟晶,先後於香港演藝學院取得音樂系學士及碩士學位,師從香港著名女高音阮妙芬,亦曾在多項國際歌唱賽事中獲獎。加入「青年藝術家培訓計劃」以來,先後參與《浮士德》、《莎樂美》、《女人皆如此》、《蝴蝶夫人》、《奧賽羅》等多齣大型歌劇,也曾於二○一四年應香港管弦樂團之邀,擔任孟德爾遜(Felix Mendelssohn)名曲《仲夏夜之夢》的女中音獨唱。
受訪當日正值香港「打風」之際,張吟晶準時赴約,並就自己在港十年的從樂生涯與本報記者侃侃而談。訪談之間,令記者最為印象深刻的不是她對歌唱藝術的熱愛,而是她這個年紀的人身上罕有的一股雲淡風輕之氣。
珍惜在舞台表演機會
「我熱愛歌唱舞台,所以好enjoy(享受)自己現在的事業狀態,即便是配角我也唱得很開心。」張吟晶說得淡然,沒有絲毫非為主角的不甘,有的只是享受藝術的愉悅,雲淡風輕的一句便令人對這位初在樂壇嶄露頭角的女中音好感倍增。她認為女中音雖然在事業發展上不如女高音那般受人矚目,可擔任主角的機會亦遠遠次之,但每一個音域的演唱都有其獨特的魅力,不可一概而論。張吟晶說:「我好珍惜在舞台上表演的機會,而每一個認真的演出都為我帶來下一個演出的機會,參演《莎士對比亞》的機會亦由此而來。」她曾於今年一月因參演《羅生門》而首次接觸舞台劇,《莎士對比亞》將成為張吟晶在港的第二齣舞台劇,而角色則是操控愛情的天使丘比特(愛神)。對於歌劇與舞台劇的區別,張吟晶則坦言:「初初接觸舞台劇時,我的歌劇腔的確與搭檔的聲量有些小格格不入,但經過多次的排練與調整已經解決問題了。」她亦相信這次與資深演員葉童、陳志雲等人一同合作呈現出來的將是一場令人滿意的「Good Show」。
舞台劇《莎士對比亞》由即日起至十一月一日於北角新光劇院大劇場演出,尚餘少量門票可於購票通(www.cityline.com)購買。更多相關資訊可瀏覽新光劇院大劇場網址:www.sunbeam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