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珍珠作飾物跨越兩千年/大公報記者孫 琳 文/圖

時間:2016-10-27 03:15:55來源:大公網

  圖:策展人休伯特.▉巴里/峇里(印尼)▉為觀眾介紹珍珠的成因

  作為「2016中國卡塔爾文化年」系列活動之一,「珍珠:來自江河海洋的珍寶」展正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這也是國家博物館首次推出以西亞地區歷史文化和傳統藝術為主題的國際交流展。展覽共分為六大部分,依次分述珍珠的自然歷史、海灣地區的珍珠、歷史中的珍珠、天然淡水珍珠、養殖珍珠的開拓者、中國方式的養殖珍珠等內容,展期至明年一月八日。

  歷久彌新 魅力獨特

    該展覽以獨特的展示方式呈現了珍珠的悠久歷史、古老傳說和神話故事,詳盡解釋了珍珠的成因與類別,並追憶了人類從艱險的天然珍珠採集最終成功過渡到科學培育人工養殖珍珠的不平凡歷程。其中,海灣地區作為自古以來天然珍珠重要的來源地之一,不僅為東方、西方不同文明提供了歷久彌新的珠寶飾品,更為世界範圍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覽將人類使用珍珠的人文歷史進行了細緻發掘,上及羅馬時代,下迄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時間跨越兩千多年。在眾多精巧細緻的展品中,既有蜚聲世界的著名設計師的珠寶傑作,也有來自歐洲君主國的珍珠冠飾,更有眾多不同地域內,以稀有珍珠打造的美輪美奐的穿戴飾品,其中還能領略到中國珍珠養殖業興旺發展的歷程,感受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展覽從珍珠的自然歷史開始,介紹了珍珠的性質與種類、珍珠的成因,列舉各種絢麗的貝殼及其附屬的天然珍珠實例。海灣地區的珍珠部分概述了海灣地區數千年的珍珠捕撈和貿易歷史。觀眾可以從中領略到珍珠在這一地區所代表的財富傳承和身份象徵。人們在艱苦環境下如何僅靠人力和簡單的設備從深水中尋找珍珠,並將海灣珍珠傳播到世界各地,創造了海灣珍珠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上半葉一段近百年的黃金時代。

  中外藏品 精巧設計

  展覽第三部分總結了珍珠飾品的發展史,包括羅馬與拜占庭時期的精巧飾物,羅馬金手鐲、拜占庭式項鏈、拜占庭式綠寶石十字項鏈吊墜等。它們盡由黃金、天然海灣珍珠和其他貴重寶石組成,設計極為精巧,保存異常完好。六邊形的王冠展示區裏,均勻排列着六頂頭冠飾品,羅斯伯里夫人的珍珠王冠、克魯阿爾茨的王冠、皇家漢諾威王冠等,它們年代屬於十九世紀中期前後至二十世紀初,分別來自英國、法國等君主國。冠身由金、銀等貴金屬打造,冠表堆砌鑲嵌數量驚人的天然珍珠和鑽石等材質,均由著名珠寶商和藝術大師設計,製作工藝精湛。其他類型的珠寶飾品也同樣體現了設計師們的創意,以文藝復興時期及新藝術時期的飾品等最為突出。

  飛翔的丘比特吊墜項鏈、蝴蝶形胸針、酒神女祭司頭像胸針等,多選用造型富於變化的巴洛克式珍珠進行大膽構圖,將大自然寓於藝術作品之中,用不同形狀的選材刻畫出巧奪天工的動物、植物、人物形象,使珍珠的表現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策展人休伯特.▉巴里/峇里(印尼)▉表示,此次展覽還特別展出了天然淡水珍珠的採集和利用。其中,中國西藏地區極具傳統特色的珍珠頭飾,以及來自北美洲密西西比河和阿肯色河流域別具一格的珍珠藏品都引人入勝。此外,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明朝萬曆年間孝端皇后的鳳冠也參與了展覽。這頂鳳冠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出土於定陵陵園,飾有金龍、金鳳各九條,鑲嵌了一百餘粒紅寶石以及五千多顆珍珠。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