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秋色在幾場秋風之後倏忽如白馬過隙,便纏綿在冷雨的蕭索中,「梧桐更兼細雨」,陋室聽雨平添一份秋思。好在近日得閒,晴耕雨讀,烹茶掃屋、書卷漫展,別有意趣。
最近看日本的審美意趣方面的書,在日多年,對於日式生活中的簡素之美時常能夠體認感知。雖然中國文化對於日本影響深遠,而其實兩種文化早已相去甚遠。個中緣由或許一是日本國民性重視實踐和體驗而輕理論推導,二是由於島國原因,和大陸的交流較少,其對於傳統的自我創新不會受到干擾也很少受正統門派打壓。
例如較之宋明理學,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論、注重實踐的精神在日本得到推崇,並和日本本土的神道相結合,神道中的「崇物」、萬物皆有靈的理念與道家的「天人合一」又得到了融合,然而並未停滯於此,而是發展成技藝的精進、自我突破和注重獨創。
再例如,日本佛教主張現世極樂而非往生極樂,和尚可以娶妻吃肉,在家修行,如來佛祖不知作何想。中國的禪宗一經傳入日本之後,脫去了原先的奇行怪談注重坐禪頓悟的風格,變得直率灑脫注重修行實踐,審美上和日本的簡素風格結合得水乳交融,融入了日本的茶道、花道、書道、劍道等甚至今天的企業管理中。
宋明之後,中國本土學問竟沒有太多發展,擊掌遺憾,窗外雨聲依舊,如嘆如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