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曲水回眸後人來/央然

時間:2016-10-25 03:15:51來源:大公網

  

  「檔案和卡片」專題的其中一件展品: 「蘇絲黃的世界」檔案。中大圖片

  初秋,往沙田中大觀看展覽「曲水回眸:小思眼中的香港」。這是一個很可愛的展覽,就是小思老師所說的「很好玩」。它的容量剛剛符合我個人的承受力,規模太大、太虛的展覽,我會不耐煩。至於展品,沒的說,一流的珍稀史料!就像上好的食材,原汁原味托出即是最佳,無需過度烹飪。有心人對着它,不免見着某個展品,腦海隨即閃出論文題目。例如,面對依達的《蒙妮坦日記》,令人即時的聯想:何不嘗試探討它和丁玲《沙菲女士的日記》的關聯和異同?

  「珍稀書刊」展區展出一九三五年創刊的《時代筆語》第一卷第一期。中大圖片

  展覽尤其可貴的是,它從個人的文化足跡出發,少時的小思老師太可愛了!那一份份的課堂習作,傳統啟蒙教育必不可少的訓練,女學生循規蹈矩得讓人心疼。「曲水回眸」的展示方式非常契合小思平實的個人風格。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小思如何能將家庭到文化的史料保存得這般完美⁈天生的奇才。六個專題:「個人與創作」、「珍稀書刊」、「大報小報」、「香港文學散步」、「檔案和卡片」、「口述歷史」,分類井然,我想不出更合理的分門別類。

  其中有一個「左右鬥爭」的卡片屜,它除了令人會心一笑,也忠實記錄着小思一路走來的資料收集方式:龐大的資料庫就是始於她親手抄寫的一張張卡片!參觀時越往後走,我的一個感覺就越強烈:作為一顆強烈、鮮明的文化種籽,生活在香港是小思的不幸,也是她的幸運!中文大學圖書館樸素的展廳,既開放又封閉,四周是靜讀的學子。讓人極享受,也很難忘那一刻。

  這份在日治時期出版的《The Hong Kong News》是「大報小報」專題的展品之一。中大圖片

  「曲水回眸」所展現的以小見大、以珠串線的風格,在學術界越來越少見。因為誰也不願下苦功、下本錢,自然拿不出實貨,遂使大象無形、閉門造車成為某種主流。而小思展示珍稀史料的同時,也讓我們領略了罕見刻苦、踏實、勤奮的研究風格。相對競相假大空、高大上的行業風氣,「曲水回眸」以個人串連一部文學斷代史,不僅需要信心、經驗,也是非常吃力、熬人的,它也因此愈加體現小思個人的文學發現史、發掘史特色:自然、親切、求實。正是在小思的帶領下,中大圖書館團隊所建的網上電子「香港文學檔案」,以二千四百個檔夾,三萬八千條資料,毋庸置疑,建起一座香港文學史料的切實豐碑。

  一九八三年出版的小思散文集《承教小記》在「個人與創作」中展出。中大圖片

  六個專題移步換景下來,不想有的沉重又湧上心頭:應該有盡可能多的觀眾來看這個展覽,大家該為小思的事業(是香港文學的事業)做點什麼?她有個和弘一法師一致的心願:「我到為植種,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後人來。」

  今秋進中大校園,小思老師是否欣慰初見「後人來」一幕?

  為往聖繼絕學。感謝為此已整整苦幹五十年的小思老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