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電影研究概論」課,本周講到一九二〇年代歐洲先鋒電影對主流商業電影的對抗。
當時歐洲主要城市都有「影迷俱樂部」和專門的放映場所,支持、討論、推進低成本、實驗性的非主流電影實踐。可惜這一蓬勃的電影創作實驗因一九二七年以後有聲電影的推廣戛然而止——有聲電影需大量昂貴資金和設備,掌握有聲技術的荷里活大公司收取巨額專利費,這些都使得電影製作更成為大財團操控的行業。
在一九二〇年代實驗電影短暫的「黃金時代」中,西班牙導演路易斯.布努埃爾和畫家薩爾瓦多.達利的超現實主義作品《一條安德魯狗》(一九二八)是著名作品之一。影片探究夢境與潛意識,反邏輯與因果敘事,如今看來,是藝術青年嬉笑怒罵對各種沿襲勢力的嘲諷與攻擊:宗教、傳統性別角色、中產階級趣味,因此,鋼琴上會有驢肉,後面拖着驚恐的修士。讀布努埃爾的自傳及看他後來的電影可以發現:他自天主教寄宿學校出逃,對天主教之偽善的反感與嘲諷,貫穿始終。
《一條安德魯狗》也直接攻擊和挑戰觀眾視覺:當烏雲劃過月亮,剃刀劃過眼球……此時有女生驚呼。而後的討論中,發現幾位男生非常喜歡此片,這種放蕩不羈混不吝的無厘頭搞怪,對於學藝術的大學新生而言,的確頗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