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的中學母校九十周年校慶。本地的一幫名人都回來,好多畢業了幾十年的校友也回來歡聚。我身在外地,無法前往,但拜微信所賜,也領略了母校華誕風光。
對於普通人而言,校慶其實只是用來感懷一下離開學校後各自的境遇,比上不足,有點失落;比下有餘,有點小確幸。平庸的人生基本如此。
可是學校為何物呢?在題海戰術中度過了青春,在老師的「為了你好」的叱責聲中,在家長的「為了你好」的棍棒中,我們養成了一顆皮實的心,漸漸長大成人。
矛盾的是,學校中締造的三觀,在走入社會後逐漸一點點龜裂剝落。
原來成吉思汗不是我們的英雄,原來有些實驗室的數據是造出來的,原來家長的付出也是要回報的,原來某些領導不是人民公僕,原來遊戲的結果在制定遊戲規則的事後已經確定了,原來有些人天生注定是要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原來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有那麼恍然大悟,還有那麼多不敢大聲說的恍然大悟。
學校,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除了那些我們背過的書,我們抄過的「八股文」,我們重複做的試題,還有考試前家長們殷切的目光下的「如果你讀不出來你就像某某去賣油條」……
應試教育下的學校,無論是九十年歷史老校,還是教育產業化後複製出來的新學校,究竟有多少本質區別?這真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家長、學生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