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手打死了所愛的小鹿,失去了對爸爸的信任,但小男孩喬弟還是頑強地掙扎求存。為什麼?讀完《一歲的小鹿》(港譯《鹿宛長春》),這是第一時間湧上我心頭的疑問。
身為一名生長於鄉野赤貧人家的小孩,小喬弟天天都要為溫飽操心,在如此不美好的世界裏活過了十三年,最後連心愛的小鹿也保不住,他還是那樣熱愛生活;而那些住豪宅坐寶馬的成功人士,反而得花大價錢去找心理醫生開解,給自己尋找活下去的理由。為什麼?
我想,這是一個有關牽掛的問題。喬弟與這世界有牽掛,他要活下去,他歷盡艱難回到了家裏,因為他牽掛他爸爸,愛他爸爸,他也確切地知道,他爸爸也愛他。
十六世紀詩人約翰多恩有一首布道詩,海明威把它引為他小說《喪鐘為誰而鳴》的題詞:「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立的島嶼。每個人都是這廣袤大地的一部分……所以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是為你而鳴。」
這段話的關鍵是你是否認同它的前提,當你不再認為自己是大陸的一部分,而只是一座孤立的島嶼,跟大陸上的每一個人都沒有牽掛,你的生存就變成了一件只關係你自己的事。可只要你認同自己是廣袤大地的一部分,你就與這世界有牽掛,分割不開,斬斷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