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潘嫻代表作之一《雲捲▉山岳/山嶽▉古松中》\大公報記者黃璇攝
【大公報訊】記者黃璇報道:由亞洲學海藝術協會主辦,香港書畫家劉蟾、潘嫻、劉昭君,連同新加坡書法家楊昌泰、雕刻家謝翰林共同參與的「墨影留痕」藝術作品巡展現正舉行。香港是該展首站,來年六月及九月還將分別於常州(西太湖美術館)、新加坡(MICA Building - Artrium@MCI)巡迴展覽。
劉蟾憶父親劉海粟
潘嫻、劉昭君、劉海粟幼女劉蟾是同門師姊妹,均為劉海粟入室弟子。今年適逢劉海粟(一八九六至一九九四年)誕辰一百二十周年紀念,三人畫作同場展示也頗具意義。
劉蟾小時候並未學畫,成年後在父親身邊,時不時在家「旁聽」他教學,逐漸開始習畫:「父親告訴我要『畫大畫』,要有氣勢、格局要大。」父親對她的影響,從創作九條屏的黃山景象中自然流露。劉蟾雖是沿襲其父繪黃山的恣肆縱橫,卻也嘗試用自己的感覺畫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畫法:「父親喜用生宣潑墨畫黃山,我卻用熟宣作畫,反覆皴擦達到不同的藝術效果。」
專注作品樂在其中
劉蟾講父親對繪畫的教育理念一貫是要發自內心的喜愛畫畫,「喜歡就學,不喜歡就別學。」而此次參展的新加坡雕刻家謝翰林也持有同樣的態度。觀賞謝翰林的作品,直覺是「悠」,每件作品都透出一股「專注並樂在其中」的氣息。然而謝翰林說,初初從事雕刻時並非如此,由於當時多鵰刻招牌,作品過於商業化,而一次偶然機遇結識日本刻字界前輩網代澄亭,令他自此改變了創作思想:「網代是我的恩師,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他認真的態度,不要想着完成作品,而是要享受工作和愛好。」記者指向展品《將勤補拙 以儉為豐》問這件需時多久創作,謝翰林卻答,「這不是商品,不存在交付時間;我不太留意藝術品創作時長,但我創作時必從印章、簽名落款開始,因為越細越難雕刻。」
「墨影留痕」香港站展覽於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展覽館(四及五廳)展至十月二十六日下午五時(今明兩日開放至晚上八時)。展期內每日下午三時半至四時半有即席揮毫活動。
該活動由常州西太湖科技產業園管理委員會、新加坡美術總會及Yong Gallery(新加坡)協辦。香港站展覽查詢電話六六九三一六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