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體質,論飲食」是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匡調元提出的體質食療法的主旨。中國古代哲學追求平衡,《易經》主張天人協調,人與天地相應,既要順應自然,又要能改造自然。匡調元因此提出「人食同氣」理論,即人與其相應類型的食物相合,不同類型的食物相斥,相合則有益,相斥則有毒。他提倡用食物的性和味調整體內的陰陽失衡,使其趨於中和。按照不同的體質類型,通過調整飲食結構達到養生美容、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目的就是他的著作《中華飲食智慧》的核心觀念。
匡調元出生於一九三一年,西醫科班出身,一九五六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科大學,一直從事病理解剖學方面的科學研究。一九六○年起學中醫,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宣導的「體質病理學」、「整體制約論」及「體質食療學」。
此書第一部分從中華飲食文化概述開始,詳細介紹了他的體質食養理論,不但簡述各型體質適宜的食品與食譜,還從年齡、性別、地域、季節差異等方面加以闡述。第二部分則關注飲食養生,秉承中醫學藥食同源、同性、同理和同效的理論,分析食物的性、味,舉例說明常見病的食養食品,介紹常用食物的性味、功能和體質適宜和禁忌,最後還附上日常食物的食性分類和膽固醇含量表等。
說到底,體質食療就是要按照不同的體質類型正確選擇食物,盡量避免食誤,並持之以恆,調理體質,恢復健康。匡氏提出的六種體質,除了正常質屬於平衡健康狀態,其餘五種都有毛病:燥紅質面色紅赤,口燥,易便秘,忌溫熱、辛味食品;遲冷質面色蒼白,怕冷,尿頻,忌涼寒、苦味食品;倦晄質面色蒼白,乏力暈眩,手足易麻,適合溫平、甘辛食品,忌寒涼苦味食品;膩滯質面色萎黃,胃飽脹,痰多,口乾,宜溫平、淡味食品,忌寒性、酸味食品;晦澀質面色晦暗,眼眶發黑,身上發痛,忌酸苦、寒性食品。
西醫只講食物的營養、成分,中醫卻要論食物的性(寒、熱、溫、涼、平)、味(甘、酸、辛、苦、鹹、淡)。書中說怕冷體質要多吃溫熱食品,怕熱的當食寒涼食物。辛味能散能潤,甘味能補能緩能和,淡味能滲能利,酸味能收能澀,苦味能泄能燥能堅,鹹味能下能軟能堅。雖有列表、分類,方便大家按圖索驥,但在我這樣的一般讀者看來,理論頗複雜。因地制宜、「君臣配伍」的食療養生方則更須求助於靠譜的專業人士,實際操作性有限。而且,書中有關含膽固醇或嘌呤高的食物引發疾病、醃漬食物致癌及肥胖超重根源等的論述,最新科研已證明並不準確。
我覺得此書價值有三。第一是作者關注健康和生病狀態之間存在的亞健康狀態,提倡全面調理,提前預防,比西醫頭痛醫頭、腳痛治腳高明。
第二是他提倡針對個人不同的體質特徵對症下藥,食養就能更細緻有效。
第三是他「藥害不如食害」的說法強調了飲食健康的重要性,批評胡亂進補、片面追求食物口感的飲食方式,提倡內外兼修,足以讓大眾自警自律。至於忌嘴要不要那麼瑣碎、謹慎,火鍋、冷飲是否毒藥,那就見仁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