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業有「黑手黨」,即排字工人。名稱得來的原因是排字工人接觸的字粒,用鉛鑄造,一粒粒排成文章,再掃上油墨印出來,因此每一字粒都沾滿油墨,如此反覆使用,排字工人的一雙手,工作時黑墨墨,收工後須用力洗擦,排字工人笑稱自己為「黑手黨」。
香港的字粒印刷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已徹底被淘汰,幸存的不足十家,均是家庭式印刷店,做一些零散的小印刷品,成為中國活字印刷的活歷史,柯式印刷進入了新時代。
上世紀八十年代柯式印刷出現前,全港印刷業採用傳統的活字印刷,各大報業集團皆沿用字粒印刷技術,「排字房」是每家報社的主要技術生產部門,排字工人一百至二百人,分為執字粒,按稿件以每粒字排成;排版,把字粒排成的文章,拼成報章的版面;刻字,有些字體,字粒架上沒有的,由刻字工人立即用鉛粒刻出。傳統的活字印刷,需要大量排字工人,報社聘有大量排字工人。
大型印刷公司,以至家庭式的印刷店,無一不是活字印刷,成為當年香港一大行業。據老行專說,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印刷公司有五百多間,其中三百多間為中型公司,數百萬資產的大型印刷廠有多間,其餘為小型工場及家庭式,大量集中於中上環的士丹頓街、伊利近街、鴨巴甸街、歌賦街、永利街、華賢坊西等,由於早期報館、洋行集中在中上環,這一帶不但印刷公司雲集,同時衍生與印刷有關的行業如紙品店、供印刷用的油墨店、生產鉛字粒的鑄字工場等。
老行專憶述,當年上環有四家鑄字廠:達興、博文、永成及建國,主要為印刷廠供應中文鉛粒字體,鑄英文字粒的有一家在灣仔。上世紀八十年代柯式印刷出現,活字印刷漸被淘汰,博文、永成及建國先後結業,餘下的達興鑄字廠維持至上世紀九十年代終告關門。
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是香港印刷業鼎盛時期,國際著名出版商如牛津、朗文,以及《讀者文摘》等國際雜誌,把旗下書刊付香港印刷,並將地區總部設在香港,印刷業進入高速發展期,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已成為遠東國際出版印刷中心。
這時期的發展,與香港工業興起及貿易發展有關,許多工業加工如玩具、手表、服裝、電子等非常蓬勃,香港成為加工及集散地,外銷產品需要大量產品說明書,貨物包裝需要印刷品,包裝印刷市場遂迅速發展起來。年輕一代學一門手藝謀生,投身印刷業當學徒,然後晉升為熟練排字工人。
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的印刷廠增至六百多間,上世紀七十年代遞增至一千五百多間,員工人數約二萬,收入不錯,生活穩定。
後來又有專門印製賀年卡、聖誕卡、利是封的店舖出現,集中於灣仔利東街,因而俗稱囍帖街,一年幾個主要節日的訂單收入,足夠一年開支。
及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柯式印刷出現,首先淘汰排字工人,少數人苦學電腦植字及電腦排版,繼續生存,年齡較長的排字老工人,難於掌握電腦技術,惟有從印刷業退出,「黑手黨」由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