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世界》\張泠

時間:2016-10-22 03:15:48來源:大公網

  教「東亞電影」課,給學生放了賈樟柯的《世界》(二○○四)。此前在討論中國「第五代」電影,放映的影片關於中國的過去,民國或「文革」時期(陳凱歌《霸王別姬》、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田壯壯《藍風箏》),賈樟柯的電影關於中國的當下,早期作品更多討論中國飛速發展下底層民眾的艱難與苦辛,從他的家鄉山西汾陽,到北京(《世界》)、四川/重慶(《三峽好人》、《24城》)。

  《三峽好人》(二○○六)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後,賈氏作品在國際電影節名頭愈響,也更多受到中國國內主流與獨立電影圈甚至官方的矚目,這給了他更多創作資源和光環,但也令他之後的作品失去初心。《海上傳奇》(二○一○)流於表面,受西方媒體追捧的《天注定》(二○一三)僅是報紙文摘膚淺獵奇版,《山河故人》轉向中國暴富的上中產階級,山西煤老闆,並有移民澳洲十年後的情節設定。《世界》中,老父將兒子的命換來的幾沓人民幣一摞一摞緩緩放進衣服,按一按,眼淚流下來的場景,至今再看,仍讓人心裏一痛。另一場景是小桃在夜總會洗手間遇見自俄羅斯來打拚生活淪為陪酒女郎的安娜,忍不住相擁而泣……弱勢底層的代價,農民,女性,身體性命與資本的不公交換。儘管近期的賈氏電影裏已不見對底層人物由衷的關注(導演自身階層境遇的改變也很關鍵),如果向別人推薦比較全面呈現當代中國社會圖景的電影,還是賈樟柯。他的確聰明。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