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見棺如官 見材如財/白頭翁

時間:2016-10-21 03:15:57來源:大公網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三十七歲的光緒皇帝突然病亡,但他的棺材卻早就備下了。皇帝的棺材叫「梓宮」,這座「梓宮」有多大多重?據清史記載,抬梓宮的扛夫一共有七千九百二十名,每天分班六十班,每班一百二十八人,另外還有幫夫二百四十人,隨時準備替換體力不支抬不動的扛夫。從「梓宮」起扛的景山東門起,經地安門走過阜成門,幾乎走了整整一天,這棺材不愧為「宮」。真正見過「梓宮」的人不多,因為「梓宮」之前有排出五里多長的法駕鹵簿儀仗隊,兩旁牽繩引帶打旗穿孝的不計其數,從景山東門到阜成門尚未出城,就撒紙錢九十多萬枚,重達一千多斤。而「梓宮」是由一根前安龍頭、後鑲龍尾的大杠為軸兒的「獨龍杠」支撐,高高的金黃傘塔,四周鑲龍的黃金緯床,把棺材裝飾得嚴絲合縫,只能看出「梓宮」每移一下都彷彿移山般沉重。

  當然,也不是所有帝王的「梓宮」都那麼光彩,都那麼講究。隋煬帝被權臣宇文化及發動兵變縊死後,隋煬帝的屍體無處殮葬,中國歷史上褒貶最富有爭議的一代帝王面臨黃土掩面,最後是蕭皇后和宮人在倉促之間,破床板改棺材,草草製作了一口薄皮白茬棺材,才把隋煬帝埋葬了。

  清慈禧太后的棺材也神奇,一說是金絲楠木所製,一說是海南黃花梨,也有一說是小葉紫檀,神奇的是慈禧棺材是獨板所做。據說慈禧差人在全國整整尋找了四十年,才找見這棵樹王,高二十多丈,樹圍十圍,從伐倒到拉出深山老林就用了一年零兩個月。整板整料,其厚皆八寸以上,油彩總在一百二十八道以上。   慈禧太后對自己最終要住進去的「梓宮」是極其操心的,她的棺材做得可謂「固若金湯」,以至於當孫殿英的部隊歷經千難萬險來到地宮時,幾乎對慈禧的「梓宮」束手無策。怎麼也打不開棺材蓋,最後找來長柄的大鐵斧,使勁地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算把棺材打開。

  開棺所見,幾乎驚倒了所有在場的人。但見「慈禧太后平卧錦衾,顏面依舊,膚色則像剛剛死去的一樣,二十年的屍體且毫無腐敗,依然完好。慈禧的鳳冠、鳳襖、裙帶鞋履,以及一切殉葬的衣衾一應俱全。珠光寶物,熠熠發光,照耀得墓穴內猶如白晝。」(《盜陵將軍孫殿英》)專家們稱這都和慈禧棺材材質有關,都和慈禧棺材密封有關。都說慈禧的殉葬品哪樣哪樣是國寶,其實慈禧住的「梓宮」才是真正的不可再得的國寶。

  據專家估計在中國被盜的陵墓恐怕數以百萬計,而每座被盜的陵墓幾乎都是破陵墓,然後劈碎棺材而盜。許多堪稱不朽的中國墓葬文化的結晶隨着斧劈刀砍,被破碎肢解,蕩然無存,那是中國文化不可挽救的損失。皇帝藩王大臣的棺槨上凝聚着中國當時最優秀、最經典的繪畫藝術、漆畫藝術、金箔畫藝術、雕塑藝術、鎏金藝術、鑲嵌藝術、天文、地理、陰陽八卦、神話傳說,簡直可以說是包羅萬象,無所不有,且都是當時最傑出、最有名的「藝術大師」完成的,它們都是當時文化藝術、工藝美術的代表作,非常可惜,也非常無奈,它們都在盜墓者的貪婪和欲望中化為烏有。

  一九五六年五月,中國政府組織對明十三陵的定陵進行發掘,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對皇帝陵墓進行發掘,歷時兩年零兩個月。發掘的成果不是此文所涉及的,令人不解的是,當年發掘的明萬曆皇帝的棺槨不知為什麼竟然被當做無用的垃圾扔在定陵寶城外的山溝裏,這可是給皇帝做棺材用的金絲楠木,都是厚過八寸、長過八尺的大料,雖然在地下經過四百多年,可能有所朽變、有所腐蝕,但以金絲楠木看不會有大變。據有關材料記載,是在定陵博物館辦公室主任指揮下,像劈柴扔垃圾一樣給扔掉了。當時在幕後和現場指揮發掘的絕對不乏大家、專家、方家,為什麼會把皇帝的棺材板隨便扔掉呢?由此還引出數條人命。據《風雪定陵》中記載,被丟棄的金絲楠木棺材被兩位農民發現,當時拖走,雖然他們不知此為何物,但卻看出這朽爛外表裏面是一副上好的木料。於是一位農民拉回家,給老兩口自己做了兩副壽材,沒想到第一副剛剛做好,老伴突然就不明不白的死去了,第二副棺材也是剛剛完工,老頭便一命嗚呼,一時遠遠近近,傳得沸沸揚揚,神神秘秘。

  另一位撿到金絲楠木棺材板的農民一開始也是喜出望外,拉回家後做了兩個大躺櫃,端端正正擺在堂屋裏。有人開始傳皇帝的棺材板不是老百姓隨便用的,說得讓人心驚膽戰,悲劇還真發生了,有一天這家夫妻回家後發現四個孩子死在躺櫃內,原來他們玩遊戲躲進大躺櫃中,被困在內,最後窒息而死,最大的才十二歲,最小的剛剛五歲……

  人們都害怕皇帝的棺材板,害怕它會給村民再帶來什麼惡孽,就用柴火把它們燒了,沒想到那皇帝的棺材板會發出那樣一種怪怪的味道,一種膩人的香,香中還帶有絲絲的甜味兒,人人都害怕,避之甚遠。後來請教專家方知,那才是真正的千年的金絲楠木香,連那些專家也只聞過幾片金絲楠木木屑的燃香。

  棺材承載着人類文明,走過整整數千年,對人類文明作出過貢獻,應該給予正名,它是屬於物質文明還是非物質文明?

(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