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學習表現不好的時候,大人們就會指責孩子們學習不夠專心、不夠勤奮,甚至還有的人覺得孩子蠢笨。但是我們不了解的是,這些都是表象,因為不同的孩子可能面對着不同的學習困難。而且他們不笨,只是不同。
小文是一個小五學生,每次學校要默書前都會努力溫習,可是奇怪的是,他的背默部分常常拿高分,但聽默部分卻連三十分都拿不到。為什麼小文總是在這兩部分的測試中成績懸殊呢?況且聽默並不比背默難啊?誰知一到聽默,小文就錯誤百出,能拿三十分,於他而言已算高分。有人就說:「他要麼是笨,要麼就是沒有好好聽老師念。」「笨」和「沒有好好聽」直指孩子的智力發展和專注力情況,其實這就是常見的兩種對於小文這樣的孩子的誤解。
小文背默能拿高分,是因為他記憶每一個文字都像記住一幅▉畫一/劃一(一致)▉樣,死記硬背,然後把字「畫」出來。但到聽默環節,他因為大腦存在解碼的困難,無法把老師的發音和特定的文字聯繫起來,所以常常不及格。
原來小文是一個典型的有「讀寫障礙」的孩子。有「讀寫障礙」的人並不是不會讀也不會寫,而是解碼有困難。他們最核心的症狀就是缺乏對文字的解碼能力,也缺失對語音的處理能力,對理解「形」「音」「義」的聯繫有困難。
由於解碼能力缺乏,有的孩子會把一些字左右倒轉來寫,或者寫成鏡像文字、倒影文字等;還有的孩子讀書的時候即使很認真也還是常常找不到段落的開頭,常常跳字跳行,還經常讀錯字或忘記讀音,難以流暢閱讀,這些都是讀寫障礙的表現。
看到「讀寫障礙」這四個中文字,人們容易望文生義,以為是因為閱讀訓練不足夠或者方法不當造成的。所謂「讀寫障礙」其實是「Dyslexia」的中文譯法,是與生俱來的一種特殊學習障礙。美國國家衛生局轄下的兒童健康及人類發育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曾在二○○三年的時候就對Dyslexia進行過細緻的描述,並廣受認可。其中特別值得老師、家長和教育界人士注意的是:這種讀寫障礙或者讀寫困難並不是由於智力不足、感官障礙或者缺乏學習機會而導致的,而是有先天的腦神經和生理原因,雖然迄今為止,醫學界仍不能準確說出它的成因,但是已經可以證實的是它的形成與遺傳和環境引起的基因突變有關。目前已經有二十組基因被科學證實與讀寫障礙相關,其中包括了與中文讀寫障礙相關的基因。除了基因,他們的大腦構造和運作也與常人有所不同。
讀寫障礙會造成閱讀理解困難,以及由於閱讀經驗不足導致的知識和詞彙增長困難。學者Stanovich K.曾經就指出過閱讀中的「馬太效應」─「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貧瘠的閱讀技巧會導致很少的閱讀及很少的機會通過閱讀來習得詞彙和增長知識,也為後續的閱讀理解造成孱弱的根基,這正是身為父母和老師的擔憂,所以教育的重點就是如何繞開障礙,幫助他們真正學到東西,並且發現長處,找到自信。
香港的小發明家關昊罡得過二十多項科學創作方面的獎項,他其實就有讀寫障礙。著名的大導演史提芬史匹堡在電影方面的才華無與倫比,可是他原來也是一位讀寫障礙者。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也有輕微讀寫障礙。香港的著名創作歌手及電影音樂作曲家盧冠廷,其實也有讀寫障礙,他連自己的名字也會寫錯,簽信用卡的時候經常寫錯數字,又會把英文字母倒過來寫,所有的d都寫成 b。
既然有些事情是生來難以改變的,就不如擁抱它,也許正如美國研究讀寫障礙的學者Sally Shaywitz所說,一項學習障礙只是在眾多強項中的一個弱項(A learning disability is a weakness in a sea of strengths),所以不要再說孩子笨或者不專心,他們只是有所不同。揚長避短,超越障礙,也一樣有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