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見棺如官 見材如財/白頭翁

時間:2016-10-20 03:15:53來源:大公網

  莫道棺材乃陰間冥物,見棺如官,見材如財。路遇棺材,求之不得,喜上心頭。早年間,京城王侯貝勒爺出殯出棺,非親非故想求緣求官求財的人要花上銀子買上冥錢,早早站在道邊,虔誠地祈禱,見到十八抬大棺材要頂禮膜拜,一頭磕在黃土道上。

  光緒三十四年,鬼節的朗朗月夜,時任清光緒軍機大臣的醇親王在他什剎海後海的醇親王府開了一個規模不大但品味極高的「堂會」,會後請各位來賓大員參觀他的「壽材」,棺材也。西殿正堂正擺着一副「大料」,此時此刻,來人方知,醇親王為何對月而歌?對水而鳴?對眾而樂?那副「大料」,官名:金剛壽材,講究聲如磐,明如鏡,重如金,色如膽,味如香。難怪醇親王樂得合不攏嘴,眾人皆喜上眉梢,恭維之言不說,爭相撫摸,都暗暗許願,增壽增福增爵增財,百年之後也能有福住進此番陰宅,也不枉陰陽兩世。

  在中國,考證不出多少年始出:備棺如同備官,備材猶如備財,不僅帝王將相家,平民百姓亦然。當年齊白石從湖南千里迢迢闖蕩北平時,家當不多,接近貧窮,但卻隨身攜帶一副「壽材」,這副松柏木的棺材就擺在他住的跨車胡同正房西間窗戶外的走廊上,上面苫着防雨的油布。有一次有幾位友人來訪,不知齊白石是顯擺還是講風俗,輕輕拉開苫布,原來是口棺材,白石先生不無幾分得意地說,古來終有去處。以後齊白石的畫漸漸走紅了,他就又從老家置辦了一副更好的棺材,即便那樣,齊白石仍然沒有把西間窗根下的那個松柏板的棺材賣掉。老人家可能捨不得,據說當年作畫累了乏了就走出屋去西間窗根下看看,摸摸那涼森森的棺材,也真奇怪,疲勞滯呆立馬就煙消雲散了。

  幾乎和齊白石同時代的梨園大牌金少山,號稱「十全大淨」、「金霸王」,曾唱紅整個京城整個梨園。他曾經為自己置下了一副極罕見的檀木棺材,視其為掌上明珠,每天練完功都要看油漆匠為其刷漆。晚年因年老而技衰,不能登台唱戲,又有抽大煙的嗜好,臨到解放前,賣房子賣地賣了一切,最後不得不賣了那口被他視之如命的棺材。金少山死時極淒慘,頭枕半截磚,身躺半張破席,一無所有,還是梨園的舊友為他湊錢買了一口松木棺材才下的葬。

  又想起宋代風流才子柳永,死時只剩一件薄衫,無親無故,無依無靠,也無錢無地,是青樓女子集體捐錢,為柳永置辦了一副又大又厚重的柏木大棺材,且為柳永收殮送葬。在中國歷史上完全由青樓妓女操辦棺材、墓地,由妓女們送葬、出殯,柳永當為第一人。據說棺材上還刻有字,但已遺失,無人記取。

  一九四○年五月,張自忠將軍戰死沙場,其下屬三十八師師長親自組成敢死隊冒死從日寇手中搶回張自忠屍體。全軍上下都有一個心願,給張總司令找一副好一些的棺材裝殮。最後找到一位清末光緒年間的武舉人家中,老人家家中停放着一口楠木棺材,據說已經上過四十九道漆,停放了二十多年了,但那是老人的壽材,老人家也年邁蒼蒼,幾乎天天看着自己的「陰宅」。沒有人敢向老人家開口,據說三十八師親臨前線負了傷的副師長來到老人家床前,雙膝跪倒,含淚對老人家講述了張自忠將軍是如何戰死的,當講到為張將軍清潔遺體時發現張自忠身上有八處傷口,炮彈傷有二處,刺刀傷有一處,槍彈傷有五處,其悲壯之況難以口述,那位副師長痛哭不已。老人家讓人架着,一直架到停放棺材的小北屋,把那口閃着漆光的大棺材從頭至尾細細地摸了一遍,老淚不禁滴在棺材上,最後示意:抬棺材!

  棺材抬到院裏,老人家讓人架到院裏,棺材抬到街上,老人家讓家人架到街上。這時他才看見滿街都跪滿了人,黑壓壓的一片,都在向他致謝。老人家老淚縱橫,他甩開家人雙膝跪倒在地,對着緩緩移動的棺材說了一句話:「送棺如送人,給張將軍送行了!」

  棺材伴隨着中國人走過了漫長的歷史,它沒有看見人的誕生,卻裝載着人的死亡。棺材是人類從原始、從野蠻走向文明的標誌之一,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誰發明棺材已無據可查,它可能是人類文明的必然,就像沒人能說出誰是火的發現者。最早華夏子孫去世,是掛在樹上,放在路上,棄在坡上,丟在石上,幾乎和動物的死去毫無區別。大約到了夏王朝的後期,裝殮逝者的木匣已經出現。到商王朝的後期,棺材即已出現,四百年後的周王朝,埋葬天子,不但有棺,更有槨,且不是一道。甚至可以說中國祖先的文明進步,最突出、最明顯、最值得彰顯的就是棺槨。中國文化已經把陽間的繁榮奢華、文明進步講究到陰間,這從生到死的進步應該說也是一種文明的飛躍。

  春秋時代天子駕六,三槨兩棺。但其實已然禮崩樂壞,諸侯紛紛擺起天子的譜,甚至不是天子勝似天子。

  從已發掘的秦景公的秦公一號大墓看,其規模、品質、陪葬品都遠遠超過周天子,比河南安陽商王的墓要大十倍。其中棺槨之講究、之構造,讓所有進場的專家瞠目結舌。棺槨之外的木炭層最厚處竟達三點三米,石膏泥厚達一點五米以上,棺分三層,棺有雙棺、黃腸題湊,標準的春秋天子之葬。黃腸題湊乃古語、術語,黃腸指黃心的柏木,題湊是說將黃心的柏木加工成像今天鐵路鋪軌用的枕木狀的柏木料,然後木心向裏,木頭相對,圍繞棺槨,鋪成二層或三層敦敦實實的黃心柏木「房」。秦景公用了七百六十四根黃心柏木,其中最長的一根竟有七點三米,重達八百多斤,要十個大漢才能把它抬下墓坑,因為當時製作的棺槨太大太重,要把這龐然大物運到墓室,只好延長墓道,秦公一號大墓的東西墓道,相加竟有三百多米。據考證,春秋戰國時代,墓葬棺槨的用料為百年乃至千年的古柏,且完全用榫卯結構。隨着中國古代墓葬文化的不斷成熟和提高,中國墓葬文化中的棺槨的製作也在不斷由實用轉向奢侈、高雅、豪華、藝術,這也標誌着中國封建文化的成熟和善美。

  西漢用來做棺材的最上乘之料是金絲楠木,俗稱楠木棺材。二○一四年夏,我去江蘇盱眙考察大雲山漢墓,墓主是漢景帝劉啟之子、江都易王劉非。劉非的棺槨一律使用極為珍貴的金絲楠木,雖經二千多年仍然扣之有金屬之聲,從棺材上殘存的漆皮看,劉非棺槨上至少應該刷過數十道高漆,並繪有神秘的圖畫,非常可惜,由於大雲山漢墓被盜嚴重,已經很難辨別在劉非棺槨上繪的什麼圖,據推測,極有可能是彩繪,繪的是當時人們想像中的另一個世界的極樂生活。甚至可能是西元前的藝術家在想像宇宙和天地之外的生活。從棺材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文化在先秦乃至西漢時期的飛速發展和高度文明。

(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