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描畫背叛/李 夢

時間:2016-10-20 03:15:52來源:大公網

  圖:魯本斯畫作《參孫與達莉拉》/作者供圖

  相對低調的女歌手張靚穎,最近居然因為婚戀事情上了頭條。事情與不久前王寶強的離婚鬧劇幾乎如出一轍,不外是騙錢或騙人之類真真假假的橋段。我並無意窺探他人的家事,只是覺得愛情中那些曲折與複雜,真是古往今來紅男綠女都逃不掉的宿命,不論在詩文小說中,抑或在名畫裏。

  魯本斯(Paul Rubens)的經典畫作《參孫與達莉拉》(Samson and Delilah)便描摹了一幅愛與背叛的圖景。該畫創作於一六○九至一六一○年之間,屬於這位荷蘭畫家較早時期的作品。畫幅較大,長和寬都有兩米左右,置於英國國家美術館的展廳中,遠看近看都很有些氣勢。畫作取材自《舊約聖經》中一個著名故事,說的是腓力斯人為找出大力士參孫的力量來源,派美女達莉拉去引誘他。別看參孫塊頭大,面對紅唇胴體引誘,智商竟跌至負數,老實交代出自己力量的源泉是上帝賜予的滿頭黑髮。

  某次,美女達莉拉趁參孫熟睡時,剪去了他的長髮,導致這巨人力道盡失。魯本斯此畫,畫的便是達莉拉偷偷為參孫剪頭髮的場景。故事在一個半開敞的空間中進行:前景中,有側坐的達莉拉,趴着熟睡的參孫,以及達莉拉的女僕及男僕;背景中,靠近畫幅右側有一扇窄門,門外有些兵士模樣的人在看熱鬧,看樣子像是計謀的主使者腓力斯人。前景與後景之間,一處是躡手躡腳小心翼翼,另一處是騷動擠擁竊竊私語,兩相對照,很有些一靜一動的張力在其中。另外,畫幅背景左側的壁龕中,有座一邊是愛神阿芙洛狄忒(Aphrodite,又譯:阿佛洛狄忒),另一邊是她的兒子、擅長用箭射中情人心房的小天使厄洛斯(相對應於羅馬神話中的邱比特)的石像。兩位希臘神話人物在畫中出現,無疑有些象徵意味,是畫家意在以象徵筆法解釋愛情的盲目吧。

  這幅畫作吸引我的另一處地方,在於設色。半裸的達莉拉身上裹纏的綢布,是血一樣的紅色,象徵情慾,也包含了些罪惡的意味,與畫作內容對照來看,十足契合。畫中參孫在愛人身旁熟睡的神情,天真且無防備,像極了一個小男孩。達莉拉一邊面無表情地注視參孫,一邊任由身旁僕人行惡卻並不以為意,不禁看得人脊背發涼。

  如果說魯本斯的《參孫與達莉拉》中有一種不動聲色的殘忍與冷酷,那麼在與魯本斯幾乎同時代的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的作品《背叛基督》(Taking of Christ)中,背叛與被背叛雙方的兇狠與絕望等等情緒,都被淋漓呈現在畫幅中。

  《背叛基督》又名《猶大之吻》,描繪的是使徒猶大為了一袋金幣出賣耶穌之後,帶領士兵去捉拿耶穌。為方便眾士兵明瞭誰人是耶穌,猶大找到耶穌之後,並不多言,直接吻了他的面頰。這個吻,可謂是再罪惡不過的一個吻了,半點甜蜜與歡愉都沒有,其看似親昵的背後,其實藏了至深至殘忍的詭計。

  卡拉瓦喬描畫人物面部表情及肢體動作的筆法十足出眾,在他的筆下,猶大身體前傾,伸長脖子,醜陋又貪婪;耶穌身體後仰,雙目低沉,面色蒼白,哀嘆傷心,又不得不臣服於命運。猶大那種急於立功請賞的焦躁心理,以及耶穌在得知事實真相之後的絕望及傷心,統統藉由人物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呈現出來。畫中的配角,要麼張大嘴巴作驚恐狀,要麼隨了猶大向耶穌身前迫近,都給人緊張兮兮、如臨大敵的觀感。金屬兵器碰撞的聲響,彷彿可以穿透畫面傳至觀者耳邊。畫家熟用「明暗對照法」,為畫中人面孔打上亮光,畫幅於是顯得錯落有致;而畫中人扭纏在一起的擁擠樣態,也為整幅畫面添多了掙扎、扭結甚至暴力的味道。

  魯本斯畫中的背叛與惡,是藏在平靜外表下的神秘潛流;卡拉瓦喬作品中的罪愆也好,背叛也罷,則更直白更顯豁些。一靜一動之間,惡的不同樣態也便呈現出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