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魯迅逝世八十周年的日子。
魯迅曾如此評價自己:「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其實,勤奮的魯迅,即使算不上天才,也是非常聰明的。他小時候有一個綽號叫「胡羊尾巴」,紹興話的意思即聰明、伶俐、活潑。他在▉三昧(佛教語)/三味▉書屋上私塾的時候,從未在功課上花費多少時間,成績卻始終非常優異。他的老師壽鏡吾老先生曾誇他「聰穎過人,品格高貴」。雖然,在功課上花費時間並不多,但魯迅卻從小對讀書產生了很濃的興趣,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讀書多而廣,有文學、野史、雜說、畫譜,甚至《茶經》、《耒耜經》及有關花木的書籍。他還通過自己種植花木,指出清代陳溟子的《花鏡》一書中,關於映山紅的種植方法並非完全正確。後來,魯迅到南京礦路學堂讀書,學習成績也是一直名列前茅。當時,學堂考試的第一名,可以獲得一個三等銀牌的獎賞,而四個三等銀牌可以換一個二等銀牌,四個二等銀牌可換一個三等金牌。在魯迅的同學中,只有他得到過金牌。但他依然學得很輕鬆,課後從不複習,讓他的同學很羨慕,他的同學評價他「過目不忘,聰慧過人」。
關於魯迅的聰明,有兩個例子可以佐證。一次,他到鄉下的大姨家玩,大姨丈早耳聞他唸書的成績好,又有才華,便想借機考考他,於是,晚宴時還特意請了村中的一位貢生同桌。餐桌上,大姨丈叫着魯迅的小名說:「阿樟,我開個頭,對個對,大夥熱鬧熱鬧。」於是,指着桌上一碗豬肉道:「紅燉肉。」魯迅一眼看到桌上的雞,立刻回道:「白斬雞。」一旁的老貢生望着牆上掛着的《鴛鴦戲水圖》道:「我也出個對子,『擎荷底下戲鴛鴦』。」魯迅瞟了眼牆上的另一幅《春燕圖》,隨口道:「垂柳枝頭鬧春燕。」之後的考驗,魯迅也都對答如流,讓座上的賓客無不稱讚他才思敏捷。
還有一件事,發生在魯迅在▉三昧(佛教語)/三味▉書屋讀書時。一次,一個同學拿着一盒帶花鳥圖案的精緻信箋分發,大家問他哪來的,他回答是別人給的,一些同學便找他要,而他主動分給魯迅卻被拒絕了。後來揭發,原來是那同學偷來的,結果,拿到信箋的學生都被老師打了手板,連主動上交的也被教訓了一頓。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魯迅從小便有很敏銳的洞察力,也許他從那同學平時的人品及當時的細微表情中看出了端倪,自然不會去沾一身腥。自然,他不貪圖小便宜,也是他「品格高貴」的體現。
聰明,對一個人來說自然是好事,可以減少學習的辛苦,是成功的有利基礎,但絕非決定因素。當年,一位與魯迅同在▉三昧(佛教語)/三味▉書屋讀書的族兄,更是「極為少見」的聰明,以背書為例,用同樣的時間,魯迅背四十行,他的族兄可以背會八十行。然而,那位族兄卻一生庸庸碌碌,毫無建樹。他喜歡拉二胡,喜歡演戲,但在當時,戲曲藝人地位非常低,家裏人自然不允許他做戲子。他喜歡騎馬,家裏沒馬,便到外面去租,一次四角錢,在當時已經算一筆錢了,但他一點都不在意。他還好賭,結婚那天,新娘的花轎到了家門口中,他才被人從賭桌前用轎子抬回家。日後他被送去錢莊當學徒,卻毫無興趣。有興趣的演戲家裏不許他做,便只剩下賭博、騎馬,最終成了好逸惡勞的「嬉客大少爺」。
興趣的培養,很重要的因素應該是來自家風。魯迅的祖父對孫輩的學習也很重視,還曾給他們寫過一張指導學習詩詞的參考建議:「初學先誦白居易詩,取其明白易曉,味淡而永。再誦陸游詩,志高詞壯,且多越事。再誦蘇詩,筆力雄健,辭足達意。再誦李白詩,思致清逸。如杜之艱深,韓之奇崛,不能學亦不必學也。示樟壽諸孫。」魯迅的父親是清末的秀才,也是一位具有愛國情懷的開明之士,甲午戰爭失敗後,曾對人說將來要讓他的兒子一個去西洋,一個去東洋學習知識,回來可以幫助國家。而他那位族兄的父親則嗜酒好賭,更奇的是兒子結婚那天,被從賭桌前抬回家時,他見到兒子,問他做什麼去了,回答去賭博了,就問散了沒有,答沒散,為父的便說,時辰到了你趕緊去拜堂,我去了,便奔了去賭場。
魯迅的勤奮最初與他廣泛的興趣有關。興趣,是勤奮的一大動力,有了興趣就容易確立目標,有了目標又是不懈怠的一大動力。魯迅少年時,通過讀書,在他年幼的心靈中樹立了匡扶正義、扶弱濟貧的傳統文人的精神品質。到南京讀書後,他開始接觸到許多西方科學、哲學、文學等方面的書籍。他讀了《天演論》及當時反映維新思想的《時務報》,便開始關注國家的命運。在給家人的信中,就曾提到在瓜分中國的諸國中,侵佔浙江的是英國。當時,他曾刻過幾枚印章,其中一枚為「戎馬書生」,是他早期愛國思想的體現;一枚為「戛劍生」,意為「戛」的一聲拔出劍去參加戰鬥。
為了達到理想的目標,魯迅以筆做武器,一生完成了近三百萬字的創作和三百萬字左右的翻譯作品,其絕大部分都是完成於一九一八年以後的不到二十年間。在此期間,還熱情幫助許多文學青年改稿校稿出書,後期還對方興未艾的木刻團體投入了大量的關注、指教和幫助。其他社會活動還未計其中,可想魯迅是如何的勤奮。自從《狂人日記》等作品引起轟動及在數所學校任教以後,魯迅的生活從之前的近於蟄居一下變得異常繁忙,社會活動頻繁,時常接待各方面的朋友。在北京時,家裏時常坐滿學生,到上海後雖不再做教師,因為生存環境的原因,家裏的客人少了許多,但幫助青年和社會活動依然頻繁。因此,魯迅一直保持夜晚寫作的習慣,常常是客人走了之久,或做完其他工作後,直到深夜才鋪開稿紙,埋頭寫作。許廣平曾回憶魯迅創作一些長的文章時,「會很委婉地勸我先睡」,「到了早晨六時左右,經過了一夜寫作之後,有時他會把我叫醒,給他泡茶,在飲茶的時候,很高興地叫我先看他的文章。」
在中國文壇鮮有如魯迅一般涉獵廣泛者,他在二十多歲時便與人合作編着了中國第一部《中國礦產志》,該書當時曾被教育部推薦為中學生參考書;也是在二十多歲時,他成為中國最早翻譯科幻小說者之一;他編纂的中國第一部《中國小說史略》更因為觀點新穎,是至今為研究中國小說史的學者所樂道的著作;他還是中國現代木刻的開拓者,編輯印刷了多種美術書籍,如此等等,這些成績所憑藉的淵博的知識正是魯迅靠着勤奮而獲得的。
魯迅日後能成為思想家、文學家,正在於通過自己的聰明和勤奮,努力讀書,認真思考,不斷接受先進思想,並通過自己的文字反抗黑暗、歌頌光明,為廣大民眾爭取尊嚴和幸福,最終成為在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文學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