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明代喇嘛塔供奉鄭和遺骨

時間:2016-10-19 03:15:55來源:大公網

 

 

  圖:南京博物院

 

  步入南京博物院「鎮院之寶」展廳,空闊的展廳中央,僅陳列了一件明代鎏金藏式喇嘛佛塔。這件32.7厘米高的喇嘛塔卓爾不群,在柔和的燈光映照下流光溢彩,不動聲色地震撼人心。這座工藝精巧、造型罕見的喇嘛塔,目前在中國境內僅此一座,彌足珍貴。/大公報記者 陳 旻 文/圖

  南京博物院是中國首屈一指的博物館,藏品總量超過四十二萬件,其中,國寶級文物、國家一級文物有一千多件。在這些國寶級文物中,只有十八件堪稱該院的鎮院之寶,鎏金喇嘛塔便為這十八件鎮院之寶之一。

  南京弘覺寺地宮出土

  一九五六年七月十四日,幾個年輕人遊覽南京郊外的牛首山,他們在山上明代重建的佛教寺院弘覺寺的佛塔弘覺塔塔基下休息時,有人無意中用腳跺地,突然感到腳下地面發出的聲音是一種轟鳴的回響!在場的人意識到地下有空洞,於是立即將這一情況報告給寺院的管理人員。

  寺院方面馬上將此事告知南京博物院,博物院便派人前往寺院勘察。考古人員在弘覺寺佛塔塔基下發現有一個直徑0.8米,深1米的圓洞,初步判斷這是弘覺寺塔暗藏的地宮。

  在這個地宮裏,考古人員發掘出青花瓷罐、龍泉窰瓷罐、玉瓶等十幾件文物,其中最矚目的便是一座鎏金喇嘛塔。

  喇嘛塔是中國藏傳佛教所特有的佛塔建築形式,標誌是在高大塔基上建有巨大的圓形塔身,塔剎造型講究,有相輪華蓋和仰月寶珠。元代大力提倡喇嘛教,喇嘛塔由西藏傳入內地。

  這座喇嘛塔高32.7厘米,寬19.3厘米,分為塔基、塔身、塔剎三個部分,造型莊重典雅,通體鎏金,光澤耀眼,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明代喇嘛塔供奉鄭和遺骨

  該塔塔基為雙重須彌座,上小下大,使基座看起來格外沉穩。立面呈亞字形,上面飾有佛教密宗法器三鈷杵、仰覆蓮、乳釘紋和聯珠紋,顯得華麗富貴。

  塔身為一肥矮飽滿的覆缽,四面開有火焰形眼光門,也稱「時輪金剛門」,使單調的塔肚子顯得俊俏靈秀。

  塔剎分為四部分:與覆缽相接的是須彌座狀的塔脖子,上部雕有仰覆蓮瓣;其上是相輪,為一上細下粗的圓錐體,刻有十三道環形弦紋,兩側的祥雲托載着兩尊造型莊重的菩薩。菩薩頭戴着五葉火焰珠形寶冠,姿態飄逸。

  相輪頂部是一個垂有流蘇的銅盤,上面鏤刻獸面、火焰珠、聯珠等紋飾,精巧別致。銅盤上托着剎頂。

  南京博物院考古專家介紹道,此塔自覆缽以上連為一體,可以從須彌座上取下來,這時就可以看到須彌座上有一組佛像:中間是三頭八臂的佛母,每個頭上都長着三隻眼,八條臂膀姿勢各異,佛的前後左右有四位護法天王,前面有兩名菩薩站在左右蓮座之上。

  須彌座內藏有珍珠、寶石、水晶、瑪瑙、玉石、骨灰等物。

  明代御用監太監修建

  在鎏金喇嘛塔的正前方,卧着一尊鎏金釋迦牟尼涅槃像,塔的四角各有一個青花瓷罐,這四個青花瓷罐罐身為瓜棱形凸起,中間描繪有幾何紋和花卉,造型精美,胎質細膩。青花瓷罐內放有骨灰與牙齒。

  據考古專家介紹,一般的喇嘛塔基座四角通常有四座小塔,與中間大喇嘛塔組成五塔聳立的布局,而這座鎏金喇嘛塔有四個青花瓷罐,代替了四座小塔。

  由於在弘覺寺地宮發現了人的骨灰和牙齒。專家據此推論,造型別致的鎏金喇嘛塔是專為供奉死者骨灰而特別設計。但這名死者究竟是誰?為什麼要用喇嘛塔來供奉骨灰?多年間,考古專家們反覆研究,多方考證。

  在鎏金喇嘛塔下方的正面有一行銘文:「金陵牛首山弘覺禪寺永充供養」十三字,背面刻有:「佛弟子御用監太監李福善奉施」十三字。

  根據史書記載,出土鎏金喇嘛塔的弘覺寺始建於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初名「佛窟寺」,唐代法融大師曾在此創立「牛頭禪」。寺院在南唐和北宋時先後改名為「弘覺寺」與「崇教寺」,幾經興廢。

  明初,明太祖下令修復寺院,回復南朝舊名「佛窟寺」。正統初年,太監王瑾捐資擴建寺院,由明英宗賜額「弘覺禪寺」,為明代南京大剎之一。

  弘覺寺塔建於明代正統初年,塔高七層,高約二十五米,是宋代以來典型的江南地區磚木混合樓閣式佛塔。明代始建的木構屋檐與圍廊,已毀於清代火災,唯有磚塔芯保存下來。現存的弘覺寺佛塔是明朝宣德年間重新修建。

  考古專家勘察後認為,弘覺寺舍利塔殘存的明代磚石符合明初官式建築風格,加上地宮內所供鎏金喇嘛塔為明代太監衙門前三位之一的御用太監李福善所奉施,可以推測此塔可能動用了官方所轄的匠人所建。

  考古專家查閱了各種資料,經過反覆仔細研究、論證後確認,鎏金喇嘛塔是重修弘覺寺弘覺塔時被放置到地宮裏的,御用監太監李福善就是鎏金喇嘛塔的供奉者。

  考古專家在北京西山法海寺發現一塊明正統年間太監李福善立的經幢,寺內的《法海禪寺碑》上,明確說明那方經幢由李童所立,而李童是正統年間御用監太監,李福善是李童的法號,他是負責建造明代皇家陵墓的御用監太監,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航海家鄭和的生前好友,兩人有三十多年的交情。

明代喇嘛塔供奉鄭和遺骨
鎏金喇嘛塔基座側面的雙獅戲球浮雕

  底座圖案證墓葬待遇

  鄭和,一三七一年生於雲南省的一個回族家庭,十四歲進入朱棣的燕王府,成為他的親信。

  鄭和在朱棣登基稱帝的過程中立下大功,更為朱棣所賞識,被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史稱三寶太監。

  鄭和拜朱棣身邊的藏傳佛教高僧為師,成為一名佛家弟子。為了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擴大大明王朝的影響力,生於回族家庭、熟悉伊斯蘭習俗,同時信奉佛教的鄭和,被明朝廷派遣率領船隊先後七下西洋。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出使過的國家共有亞洲和非洲的三十六個。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還肩負了「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的使命。所以,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不僅進行海外貿易,還積極傳播先進的中國文化,如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曆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造船技術等。

  宣德八年,即一四三三年四月初,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返航途中,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因病去世。根據文獻記載,鄭和的遺體在印度火化後,骨灰和牙齒被船隊帶回中國。

  據考古專家介紹,明宣宗得知鄭和去世的消息後特別頒旨,賜葬於南京牛首山南麓,命御用監李福善為鄭和修建墓葬。

  因為鄭和既是回族人,又信奉佛教,李福善就在牛首山上修建了伊斯蘭風格的衣冠塚,供人們祭拜,就是今天的鄭和墓。李福善又按照藏傳佛教禮制建造弘覺寺塔,用來安放裝有鄭和骨灰和牙齒的鎏金喇嘛塔。

  整個鎏金喇嘛塔安放在一個紅色砂岩雕成的須彌山形基座上,四面浮雕鹿銜靈芝、雙獅戲球、二力士頂果盤等,充滿了濃郁的佛教氣息。

  考古專家特別指出,在鎏金喇嘛塔的底座背面雕有一個特殊的圖案:波濤翻捲的海面上,一條器宇軒昂的龍在雲中飛騰。在中國明代,龍是皇權威嚴的象徵,普通人無權使用龍的圖案,專家據此判斷,鎏金喇嘛塔應該是明宣宗所御賜,這證明鄭和在去世後享受到高規格的墓葬待遇。

  形制仿自妙應寺白塔

  弘覺寺磚塔地宮出土的這件鎏金喇嘛塔,令考古專家們興奮。據南京博物院專家介紹,這座鎏金喇嘛塔結構十分嚴謹,「簡直是一個標準的建築模型」。仔細觀察,發現它是以北京妙應寺白塔為藍本。妙應寺白塔原名聖壽萬安之塔,是尼泊爾工藝美術家阿尼哥於一二七一年設計建造的西藏式喇嘛塔。將鎏金喇嘛塔與此白塔對比,不僅造型形制相同,而且各部分比例也大致接近。

  專家說,這種「細脖子大肚子」喇嘛塔儘管內地自元代以來建了千百座,但大部分喚不起人們的審美情趣。只有目前內地現存最早最大的喇嘛塔北京妙應寺白塔和五台山塔院寺白塔,莊重碩壯而勻稱的造型,顯示出元帝國的雄渾氣派。

  而弘覺寺磚塔地宮出土的這件鎏金喇嘛塔,逼真地模仿了妙應寺白塔,比例適當,造型精巧,有大白塔的雄渾氣度,卻沒有一般喇嘛塔那樣僵滯、呆板、冷漠的缺憾,且通體鎏金,又飾以密宗的佛造像,是一件罕見的藝術珍品。

  在中國,從南北朝時期就已建塔藏舍利,已發現近三十座大小質地不同的佛塔,其中喇嘛塔僅兩件,一件是一九五六年蘇州靈岩寺塔第三層方窟中的木質喇嘛塔,一件就是這座鎏金喇嘛塔。考古專家認為,二者比較,鎏金喇嘛塔有更高的文物價值。

  鎏金喇嘛塔體現出中國明代工匠高超的手工技藝,不僅讓後人了解了鄭和歷經艱辛的航海精神,同時成為專家學者研究中國明代歷史和宗教文化的珍貴器物。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