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屯門新市鎮/陳天權

時間:2016-10-17 03:16:05來源:大公網

  圖:依山而建的屯門公路,下方為青山公路

  英國管治新界後,新界西的發展一直不及新界東,主因是交通不便。一九一九年青山公路通車,未能為新界西特別是元朗和屯門(時稱青山)帶來太大發展。直至五、六十年代,港府打算在新界多處地方發展衛星城市(即後來的新市鎮),元朗和屯門才開始受外界注意。

  一九六五年屯門脫離元朗自成一個行政區,翌年政府在青山灣進行第一期填海工程,首座公共屋邨新發邨於一九七一年入伙。其後配合十年建屋計劃,大型屋邨如大興、三聖、安定和友愛邨等相繼落成,市民源源不絕由市區遷入屯門居住。

  與此同時政府興建屯門公路,連接屯門藍地及荃灣柴灣角,方便居民出入。首期工程是一條三線行車道,一九七四年動工,四年後完成,但未能應付交通所需。第二期工程緊接展開,一九八三年通車,成為一條長約十七公里的雙程三線行車道。公路沿着彎曲的海岸線而建,岸邊只有少量平地,大部分在斜坡上開鑿,對工程人員來說是個考驗,兩條行車道更有不少部分需在不同高度興建。

  新市鎮最初概念是讓居民自給自足,但屯門的就業機會無法滿足區內居民,加上工作模式轉變和工廠北移,許多居民要坐長途車到區外上班,令青山公路和屯門公路的交通不勝負荷。其後經過重建工程和增加交通幹線,情況才有改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