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差書就像廚餘/游宇明

時間:2016-10-15 03:15:46來源:大公網

  平生酷愛閱讀,買書自然成了家常活。我買過大量的好書,也買過一些到手後恨不得立即扔進垃圾桶的差書。當然,我所謂的「差書」不是價值觀有什麼問題,而是見識淺薄、文字粗糙、可讀性低。

  二○○八年以前,我買書都是進實體書店。每隔三、五天,就會將市裏的十來家書店掃視一遍。我選書的套路是這樣的:先找大類,比如「文學」、「歷史」、「哲學」等等,然後目不轉睛地在書架上一層層「巡遊」,遇到有興趣的,就抽出來,看看內容提要,翻翻目錄、正文,覺得確實好,便放進購物籃。如此選書很耗時間,一不留神半天就過去了,但有個好處:買到的書品質可靠,差書不容易混進來。

  後來,我開始網購,各大賣書網站都留下過我漫遊的身影。網站買書妙處很多,一是方便,下了單,什麼都不要管,到時有人送到你的樓下。二是價格比實體店便宜,我當年在實體店買書時,內地的國營書店完全不打折,個體店打八折。如今網購,八折算是價格高的了,六折、七折平常得很。

  不過,網購圖書的弊病也顯而易見。網上的書有的介紹得詳細,目錄、內容提要、序言、正文節選都有,購買之前你會有個大致的印象;有的只有版權頁與目錄,其餘什麼都沒有,買回來之後好壞參差。

  印象裏,我買過幾本奇差無比的書,一是武漢一家大學出版社出的左宗棠傳記,此書觀點陳舊、語言枯燥、毫無文采,讀起來打瞌睡;一是北京一家出版社出的唐朝人物故事,結構平板,愛用概述,空洞得像個天坑;還有一本記不得是哪兒出的,也是說史的,它有細節、有形象,卻隨意虛構史實。

  買書卻購了最不待見的,內心的沮喪可想而知。不過,我畢竟是個節約的人,花了錢就得翻一下,沒想到,差書也能讓我讀出感覺。第一,我利用它們寫了些歷史隨筆,其中一篇採用了那本左宗棠傳記裏有個太監敲詐的細節作為創作素材;另一篇選用了那本寫唐朝人物的書的一些素材、史識;第三本書對史實隨意改動,我自然不敢採用,於是寫了一篇批評文字,算是另類運用。第二,我從網購失誤中得到了教訓,買過一些差書之後,我買書有了新的思路:確有感覺,網上介紹又詳細的,下單;有購買意向、但網上介紹簡略的,就去實體書店看看,好的買下,不好的就此別過。

  差書就像廚餘,是廢物抑或是寶貝,常常取決於我們如何對待它們。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