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暢銷書作家 Rebecca Traister 在新作《All the Single Ladies: Unmarried Women and the Rise of an Independent Nation》中指出,歷史上婚姻常被視為女性的成人禮。十九世紀末美國女人的初婚年齡一般在二十至二十二歲上下浮動,但初婚年齡在二十一世紀已上升到二十七歲。二○○九年美國單身女性(包括離婚者或寡婦)的人數首次超過已婚女子,三十四歲以下的成年女子中,從沒結過婚的達到了百分之四十六,二十九歲以下的美國人中只有百分之二十結了婚。二○一二年美國總統大選中,百分之二十三的選民為單身女子,預計二○一六年大選中單身女性選民的數量將首次超過已婚女子。專家甚至聲稱,婚姻狀況可能成為本次大選中的決定性因素。
女性能自主婚姻或選擇不婚是漫長歷史中的新現象。殖民地時代的北美大陸,因為缺乏統一的全國政府管理,各地的歐洲移民更多強調父權家庭的權威。一六五○年,美國東岸的麻省(Massachusetts,又譯:馬薩諸塞州)、康乃狄克州(Connecticut)等地政府禁止女傭之外的任何單身女子獨居,規定她們必須依附於一戶傳統型家庭,其道德行為還受到男主人的監護、掌控。資本主義經濟的推進帶來工業化、都市化,而都市吸引了大批單身女性,她們在大城市更容易找到工作,也能暫時擺脫傳統家庭的控制,結識多樣的人群。「成功女性讓男人望而生畏」的老觀念已不適用,當今美國,那些位高權重、薪資豐厚的女性反而更受男性青睞,更容易找到結婚對象。
歷史上,單身女性在社會革新運動(如廢奴、爭取女性選舉權)中居功至偉。她們也可能成為著名作家,或像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那樣獨掌大權。但她們更多成為社會嘲諷、攻擊的對象。英國作家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三十八歲時為了給老父找個經濟狀況穩定的養老女婿而終於結婚,但不到一年就去世。從她給好友的信中可以看出,她丈夫反對女人之間無拘無束、傾吐衷腸的書信來往,並威脅要加以審查、監控。為此,勃朗特寫道:「女人結婚真是一樁嚴肅、奇怪、危險的事情」。
即便在當代美國,保守派對我們身處的「單身女人時代」也深惡痛絕,他們覺得女人選擇單身是為了尋歡作樂,她們依賴政府救濟生活,摒棄了嫁人、生子、為家庭服務的傳統美德,在女性追求經濟安全、社會地位、性、兒女的奮鬥中男人也失去了中心地位。
單身女子的生活其實並不都像美劇《色慾都市》(Sex and the City,又譯:《欲望都市》)中描繪的那樣自由奔放、絢爛多彩。處於社會底層的窮人或非裔女性之所以單身並不都出於個人選擇。種族、經濟地位、性向、居住地決定了單身女性的經歷因人而異。本書的最大看點是作者採訪了多位家庭背景、教育水準、經濟地位、種族、性向各異的女性,記錄了她們約會、交友、結婚、離婚、生育、冰凍卵子等各種選擇帶來的喜怒哀樂、甜酸苦辣,也將她們在本書出版時結束單身、保持單身、或重新單身的情狀一一道來。因此,作者不但挑戰了關於單身女性的傳統偏見,也揭示出隨歷史文化變遷、社會習俗變異,女性單身的原因、形態和影響也在不斷變化。
女權主義者對傳統異性婚姻的弊端發表過很多名言,如「女人是社會上唯一能和她們的壓迫者親密同居的群體」、「我們正成長為我們曾嚮往能嫁的對象」。但控告過上司、現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湯瑪斯(Clarence Thomas)性騷擾的非裔女性希爾(Anita Hill)說得更中肯:「無論傳統觀念怎麼規定,單身女人也能過得很好。單身不表示你反對婚姻,而意味着社會不該強迫你作出某種選擇。」
選擇代表自主,選擇象徵自由。不管最終結果如何,女性有選擇權才有望成為真正獨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