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陳海鷹畫作《孫中山與李鐵夫》/作者供圖
被譽為「革命先行者」的孫中山先生,下月十二日是他誕辰一百五十周年,北京將舉辦隆重紀念活動。
浮想聯翩,想起三位同時代及不同年代的人—孫中山、李鐵夫、陳海鷹,怎樣的走到一起。
事情從陳海鷹的油畫作品《孫中山與李鐵夫》談起。今年年中,一批畫家在中央圖書館舉辦聯展,陳海鷹遺作《孫中山與李鐵夫》首次展出,主辦者大抵不了解畫意,只當作一幅人物畫放置,未能引起觀眾注意。畫中內容,表達民主革命家孫中山與國際知名油畫大師李鐵夫在黨人會議結束後,在紐約大街走過,背後尚有一段充滿人情味的故事。
適逢孫中山誕辰一百五十周年,陳海鷹的作品,幫助了解孫中山與李鐵夫在美國這段日子為民主革命奔走、集結海外華人、推翻帝制的事跡。本地畫家以孫中山為題材的作品甚少,陳海鷹當年追隨李鐵夫學藝,從老師口中獲知孫中山事跡,他有感而作,補這方面的不足,從藝術要求的角度看,此畫內容新穎,構思獨到。
陳海鷹創作《孫中山與李鐵夫》已是他的晚年,油畫家比國畫家早退休,油畫寫作要求體力支持,外國油畫家一般六十過外便擱下畫筆,陳海鷹八十歲、九十出頭創作力依然旺盛,這時期,他回憶老師李鐵夫對他說孫中山在紐約的一段往事:李鐵夫加入興中會後,復在美國建立同盟會紐約支部,獲孫先生推舉,出任支部常任書記。大約是一九○九年十二月下旬,兩人參加同盟會會議,會議結束已是晚上七、八點,兩人在紐約街頭步行,路過一家扒房,濃郁的肉香散發街頭,吸引孫中山先生放慢腳步,這時分晚餐時間差不多要過,尚未進食,感覺餓了,孫中山下意識摸了摸口袋,正要離開,李鐵夫注意到他微細的動作,深明其意,隨即說:「我這裏有哩,進去吧!」這頓晚餐,自然是李鐵夫埋單。
世事、國事、家事、人情事,偉人在激盪人生中,也如常人有個性、有情感、有自己的生活習慣,一個政治家,一個畫家,入夜在街頭餓肚子,為革命事奔波,廢寢忘餐;口袋沒有錢,身邊的一個說「我這裏有哩」,為實現民主革命理想同甘共苦,結下了深厚的友情,與日月同光,正是這些精神衝擊起畫家的創作欲。
我同意陳為民對他父親作品的評價:「不以雕琢為工,不以繁瑣稱能,以闊大概括筆觸,豐潤沉着的色彩,刻畫出李鐵夫與孫中山兩人夜遊紐約街上的情景,讓人回味無窮。」
我以為此畫獨到正是如此,畫面構圖簡樸,只是兩人的全身像,省去大廈、商店、街景、樹木、人跡的背景襯托,以沉實色調作背景,層層推向深遠,營造了歷史時代空間,留給觀賞者去想像,畫中主要位置,留給兩位主角,省去其他景物所得出的效果,突顯了畫中兩人的友情深度。縱觀這幅作品,畫家的構思達到預期所想所要。
畫家生前對我談起這幅作品時趣味盎然,提點我留意李鐵夫左手擺放的位置,我看了,擺在接近口袋的地方,像在說:「我這裏有哩!」他笑着點頭,這是畫家的幽默。
李鐵夫埋單找數微不足道,他資助孫中山的經費都是巨額之數。他出任紐約同盟會支部常務書記時,已經是美國畫壇出眾畫家,在紐約享有社會地位,受聘為美國繪畫研究院副教授,同時是美國美術界權威組織「萬國老畫師畫院」的會員,孫中山稱他為「東亞畫壇第一巨擘」。李鐵夫的作品在市場賣出高價,因此有條件為辛亥革命出錢出力。他毫不計較,能賣錢的都拿去賣,用作支持同盟會經費,在紐約的日子,他賣去二百幅油畫、汽車、別墅,資助孫中山先生。長達四十年的歲月,忠實追隨,辛亥革命成功,不享成果,繼續留在美國作畫,一九三○年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離開紐約回國,一九三二年在香港生活。
由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五二年,陳海鷹成為李鐵夫的追隨者,跟他學習油畫。李鐵夫的生活非常潦倒,住在土瓜灣一間鋅鐵小屋。夏天,鋅鐵皮散發高熱,人在屋中,汗流浹背,他用水淋身降熱,傳說他用水淋床板而睡,餓了到小茶樓充飢,街坊視他為獨居老人,那裏知道他是在美國享負盛名的大畫家,是歷史上第一個出洋習油畫的中國人,比陳樹人、高劍父、關良、丁衍庸赴日學畫,以及徐悲鴻、林風眠赴法習畫早二十多年,譽為「中國油畫第一人」、「中國油畫之父」;那能想像這老人是與孫中山先生一起革命的風雲人物。他提出創作《中山革命史話》得不到響應,國民黨人把他忘記了,任由這位效忠革命的老人生活得不到照顧。一九五○年,八十一歲的李鐵夫決定回去廣州,抵埗當日,在火車站受到華南文聯一眾的盛大歡迎,老畫家熱淚盈眶。接着備受重用,出任華南文聯副主席、華南文藝學院教授,一九五二年辭世,享年八十三歲。
陳海鷹追隨李鐵夫習油畫十八年,李鐵夫在美隨着名油畫家約翰.辛格.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陳海鷹師承李鐵夫,風格上帶有薩金特影子,身上也感染了李鐵夫精神,有些地方與老師相似,李鐵夫說:「人生只有兩種嗜好,一是革命,二是藝術。」陳海鷹病重時在醫院病床對我說:「我的畫算什麼,學校最重要。」惦念的是學校。一九五二年李鐵夫辭世,他隨即創辦香港美術專科學校,秉承師志,培養美術人才。半世紀多,出了一批卓有成就畫家,江啟明、韓秉華、徐榕生、劉家義、黃碧如等,活躍於本地美術界。
陳海鷹在歐美畫圈的成就,也與其師相近,上世紀九十年代,他應邀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當客座教授,又先後獲邀到波士頓大學、明尼蘇達大學、芝加哥藝術學院講學,論述東西方美術的互相影響。
陳海鷹在國際畫壇的聲譽,也緊接其師之後,一九九四年以一幅作品拿去美國肖像畫家協會參賽得獎,他本人更獲評選為世界三大傑出肖像畫家之一。這是本港首位畫家走向世界畫壇,獲取高度榮譽,遺憾未被政府當局重視,以藉此激勵本地畫家走向國際。回歸後,香港藝術館以「香港藝術家系列」為陳海鷹舉辦個人成就展覽。對於一位主辦美術學校教育逾半世紀,為本地培育大批美術人才,在藝術上享有極高榮譽的畫家兼美術教育家,我以為,政府應授予勳章,褒獎他一生的貢獻。
緬懷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五十周年前夕,重看陳海鷹畫作《孫中山與李鐵夫》有感而抒懷,供作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