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李玉成同住一幢樓,但直到這次他給我送來他的譯著《中世紀與文藝復興》之前,我對他如此熱衷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化的研究,卻幾乎全無所知。
十八年前,我家搬到這棟樓後認識了老李,他住五樓,我們住十樓,上下樓有時見面,去附近公園散步也能遇上,因相互並不熟悉,只是打個招呼而已。
我們雖從同一個內地機關退休,但因機關很大,我在亞洲司上班,他在西歐司上班,互不相識也沒有什麼奇怪。
住在同一棟樓,見面多了,有時才簡單交談,感到老李人很隨和,言談不多,待人誠懇。一天到公園散步,看到他在河邊亭子裏拉胡琴,周邊還坐着一些人,多少有些詫異。
後來見到他,一問才知,原來他很喜歡拉二胡,退休後結識了許多二胡愛好者,都是退休人員,來自不同部門,出於自願,每周在公園相聚一次,練二胡並交換心得。
有時幾天不見老李,我們就問他老伴,老李是不是上哪兒去了。她告訴我們,他在家看書,寫東西,誰也不能打擾他。但他研究什麼,寫什麼,我們沒理會,也沒有深問。
還聽說,老李為中央領導講過課。十幾年前,江澤民主席等領導要訪問歐洲,需要了解歐洲文藝復興的有關情況,老李接受領導安排,前去為中央領導介紹情況,講了幾個小時。但此事我們從來沒聽老李本人說過。
這次老李送來譯著,我們才幡然醒悟,原來他退休多年,仍然不辭辛勞,勤奮筆耕,洋洋數萬言,就是他研究的成果。翻看這部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多達三百五十頁的譯著,說實話有些並不很懂,但對他為此付出的辛勞,我們不能不由衷欽佩。
譯著最重要的是選準作品。這部譯著原作者為意大利學者歐金尼奧.加林(Eugenio Garin),是研究文藝復興問題的知名人士,在國際上有相當影響。
老李在意大利留學和後來在使館工作初期就注意到他,在使館任參贊時還見到過加林本人。所以選這部著作,據「譯序」說,還是因為英國歷史學會前會長丹尼斯.哈伊教授(Denys Hay)曾高度評價三位研究文藝復興的學者,加林就是其中之一。
老李發表過多部作品,參加過多個研討會,闡述他對文藝復興的看法。對文藝復興的源起、當時藝術繪畫的評價以及人文主義等,老李都有他獨到的見解。儘管如此,為了翻譯加林的這部著作,他還是下了很大功夫。除對原著字斟句酌,精心翻譯外,他還閱讀了大量的參考資料。這部譯著附錄索引竟上千條,包括中外書籍、研究論文、報刊評述等,出處、頁碼都一一註明,說老李為這部書嘔心瀝血絕不為過。
對於這部譯著,還有一首小插曲。書的扉頁上印有「李玉成 李進譯」字樣,我原以為李進一定是老李懂意大利文的同事或朋友,一問才知原來是他的兒子。老李告訴我,他兒子不懂意大利語,但大學中文系畢業,現在出版部門工作,給他很大幫助,也為本書潤色不少,可見老李為這部譯著問世考慮得多麼周全。曾是一位職業外交官的老李,到了現在,也可以說是一位學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