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北魏時期田延和造一佛二菩薩像/大公報記者孫琳攝
【大公報訊】記者孫琳北京報道:「梵天東土 並蒂蓮華:公元400-700年印度與中國雕塑藝術大展」正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對公眾開放,來自於印度笈多與後笈多時期、中國的北魏至初唐時期代表性的一百七十五件石質雕塑作品和少數銅質、陶泥質造像重現了中印兩國文化交流盛況。
遠隔萬里 血脈相通
本次展覽從印度各地九個博物館中遴選出笈多與後笈多時期的雕塑五十六件,從中國河北、河南、山東、陝西、四川、甘肅、新疆等地博物館挑選出同時期雕塑精品一百一十九件。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正如展覽題目所言,就像一根蓮莖上的兩朵蓮花,雖然遠隔關山萬里,但血脈相通的兩國雕塑作品匯聚在故宮,可謂是中印文化藝術交流的一次盛舉,是故宮博物院與印度國家博物館二者通力合作的結果,也是中國首次將中印古代同時期雕塑藝術對比展示。
展覽的中方策展人、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長羅文華介紹說,展覽選擇公元四○○至七○○年這個時間片段對中印兩國來說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中國的三位求法高僧法顯、玄奘和義淨在笈多藝術鼎盛時期以及後笈多藝術初期到達印度,他們的遊記被西方學者重視,在印度有巨大的影響。本展覽以他們親歷的印度藝術文化中心為主線挑選文物。
黃金時代 各展才華
公元四○○至七○○年也是笈多藝術走向成熟和達到極盛的重要時期,被稱為印度藝術史上的「黃金時代」,其審美標準和藝術模式成為印度藝術的標尺,影響範圍不僅涵蓋了大部分的印度本部,而且遠達中亞、東亞、東南亞等廣大區域;與此同時的中國佛教藝術開始本土化和個性化的歷程,東晉晚期、十六國、北魏到唐初的雕塑展示出的是多種文化融合和創造力迸發的畫卷,不同區域和時期、不同民族文化都在這個時期的創作中各展才華。沒有這四百年藝術創作的激盪,就不可能有盛唐藝術的綻放。
展覽將於明年一月三日在京閉幕後巡展至福建、浙江和四川,這是近年來罕見的中印藝術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