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父母,一定希望給自己的孩子創造一個良好而穩定的學習環境,避免折騰,我們也這樣想。但是,DX的中小學時代,卻跟隨我們多次輾轉異鄉,我們顧不上她的學習。幼稚園在成都,小學在成都和波士頓,中學在成都和深圳,大學在北京,研究生在波士頓。她習慣於搬遷,還以此為樂。轉學,使她認識新的環境、新的學習體系,眼界開了,思維闊了,成為人生受用的經歷,她得益於其中。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問她:「總是在搬家,總是在轉學,你煩嗎?」她卻說:「挺好的!新環境,新玩法,新朋友。」孩子的適應力強過我們成人,那是求之不得的答覆,我們不再擔憂。
DX申請哈佛學位的動力,或許萌芽於小時候隨父親到哈佛做訪問學者時的經歷。又或者,是哈佛設計學院吸引了她,成為她奮鬥的目標。她頭一年申請,被哈佛放在候補名單。同年,她放棄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錄取,儘管那也是一所常春藤大學。她沒有放棄哈佛,第二年再申請,被哈佛和哥倫比亞大學同時錄取,她選擇了哈佛。人生的擁有和喪失不是偶然的,擁有,基於平時點點滴滴的積累,當積累的時間和空間足夠大,遇上機會,才水到渠成。DX上哈佛不是偶然。
孩子們學習起來不分時間不分地點,吃飯時、走路時,在廚房、在寢室、在工作室。大考來臨之前,那陣仗,看了叫人心疼。睡前,我看見她們還在幹活,或者尚未返回。醒來,我看見她們已經開始幹活,或者又出發了。
哈佛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學生,特別是女生,如果深夜回住處,有必要的,可以電召校車護送他們回住處。DX和她的夥伴們正值青春,她們靚麗着、時尚着。我對她們說:「如果太晚,你們可以使用那個福利呀。」「沒那麼誇張,哈佛安全呢!」她們都很獨立。
波士頓冬長夏短,冬天冷極了。DX在校園常用的交通方式是騎單車,她在單車上安了前燈和後燈,以便在深夜給往來的車輛和行人以警示。我喜歡看她騎單車時的派頭,陽光、自然、時尚,也不乏謙卑、雅致、現代美。黑色的呢子短大衣,大圍巾圍着脖子,書包斜挎在背後。進門時,一邊脫手套解圍巾,一邊喘着熱氣喊媽媽,風風火火的,臉龐和耳朵凍得通紅。
她爸爸說「身為中國人,你應該有點打工經歷」,因此,DX申請了哈佛的打工活動。那工作,是在學校的發展機構整理哈佛校友的資料,搜尋能為母校帶來資金援助的目標。工作中,DX曾感慨地告訴我:「哈佛大學最大的損失,是商學院當年沒有錄取巴菲特。否則,哈佛現有的辦學基金,將更加了得。」
DX打工,旨在收穫那份體驗。新一代的中國留學生不再像老一代人,出發時除了機票,僅有幾十美金,到了學校,放下行李就得說打工的事,否則,日子就沒法過。DX和她的夥伴們不用為經濟而煩惱,不用去Yard sale買二手貨,更不用去舊書店買二手書。但凡需要的,他們都買,甚至刷信用卡,方便得只需簽一下名。
我的到來,看似給了女兒用錢的機會,她說:「媽媽,我們需要增加碗筷,得添置卧具。」「再說吧!」我說。 結果啥都沒買,也應付了。新生代,舊生代,哈哈!
(哈佛散記之二十六,逢星期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