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Carminho家學淵源,在國際樂壇上建立了穩定基業
歐洲伊比利亞(Iberia)半島上有兩個算得上是古老的國家,其一是西班牙,其二是葡萄牙。這兩個國家雖然位處西南一隅,文化級別未必可與法意德奧看齊,對歐洲大陸的政治影響力也略遜,但本身各具深厚的歷史底子,特別是風光一時的航海業及外地開發(侵略)史。再者,兩國在建築、園景、雕刻、繪畫等方面,各有特色,因此在歐洲文化史上穩佔席位。
法多藝術 葡國之寶
單以表演藝術而言,如果說,法蘭明高(flamenco)是西班牙本土藝術標記,甚至是國寶,那麼法多(fado)就應該是葡萄牙的本土藝術標記,也甚至是國寶。不過,這兩種同屬伊比利亞半島的藝術,本質上極不相同。前者是歌,樂,舞的結合;後者只是歌,樂相配而不帶舞蹈。
澳門基於歷史原因,經常可以聽到法多,而澳門國際音樂節也常常邀請法多歌星赴澳表演。記得年前筆者應澳門國際音樂節邀請,去澳門為該屆的法多表演做一個簡短的導賞講座,同場兼講廣東的南音。那次的法多表演,地點是鄭家大屋,而講座也是在鄭家大屋舉行。
法多觀眾 澳門不少
由於澳門仍有不少葡裔人士居住,而粗通甚至深諳葡語的華人也很多,他們當中有一定數量的法多愛好者。因此,每次的法多演唱會,總是捧場者眾,而過去赴澳演唱法多的歌手很多,例如女歌手Mariza,男歌手Camane。
然則,法多究竟是一種怎麼樣的歌唱藝術?據專家考證,法多這個曲種名稱,最早見於一八二○或一八三○年代。算起來大約有兩百年歷史。然而,必須在此補充,但凡表演藝術,總是日積月累,很難確切判別年代。何況,法多與中世紀遊唱詩人(troubadours)的曲唱似有淵源。因此,大家只管對此有個概念就足夠了。
主題不一 略帶傷感
法多的葡萄牙原文是fado。按字面解釋,是「命運」的意思。從狹義來說,法多是以命運作為主題的歌唱。然而,命運的詞義可以很籠統,宏觀來說,法多的主題很廣闊,悲歡離合,愛欲情緣,無一不可成歌。主題雖然不拘,但唱歌的情緒總必帶有幾分落寞幽怨,甚至對命運略表哀嘆。這種憂鬱之情,相信是因為往昔葡國航海業發達,水手離開家鄉,以歌唱緬念故園,而親人佇候碼頭,遙望遠帆,謳歌冀游子早歸。鑒於這種淵源,歷代的法多總略帶感傷。
回望歷史,法多的發祥地在首都里斯本。本來歌者性別不拘,可男可女。不過,從音樂市場來看,女歌者遠比男歌者受歡迎。當中往昔雄霸樂壇幾十年而馳名遐邇的Amalia Rodrigues(一般稱她為阿美麗亞),堪稱法多的「神級」偶像。根據葡萄牙國民自己於二○○七年推選的「本國史上一百名偉人排行榜」,阿美麗亞位列第十四,而歷代藝術家的排名,就是以她居首。連足球界最受敬仰的「黑豹」尤西比奧,也只是緊隨其後,排第十五,而香港球迷認定為「寸嘴」的摩連奴,當時僅居二十。
雖然法多源於里斯本,但這個曲種在享有「大學之城」美稱的科英布拉,發展了一條有別於里斯本法多的支流,而科英布拉法多更有中世紀遊唱詩人的曲唱痕跡。一班穿着黑袍的大學生,在街上彈着結他,唱着法多。其實,只要大家去過科英布拉,就不難發覺,大學附近常常有穿着黑袍的大學生走來走去,而黑袍就是他們作為大學生的明顯標記。
科英布拉 法多支流
長期以來,科英布拉的法多自有發展,與里斯本法多互不相混。他們所用的結他,是從里斯本結他(亦即是具有十二條弦的傳統葡萄牙結他)演變過來。另一方面,傳統以來,唱科英布拉法多的歌手,多屬男士。
年輕女星 載譽重來
今次應邀赴澳舉行「如詩的法多」音樂會的,是一位年輕女歌手,名叫Carminho。她家學淵源,母親也是法多歌手。她近年爬升很快,在眾多女歌手當中頗為突出,甚至在國際樂壇上建立了穩定基業。
Carminho與老前輩米詩亞(Misia)以及很多同業一樣,除法多之外,還唱他國歌曲。她灌錄的幾張唱片,即Fado,Alma和Canto,都得到不錯的評價,在葡國銷情極佳。至於演唱會,她前年其實也為澳門藝術節唱過一場。澳門樂迷應該記得。
此刻載譽重臨,豈不快哉?
(澳門國際音樂節導賞系列,之六)
編者按:「如詩的法多」音樂會定於十月十五日在澳門大炮台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