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劏房化/耶 生

時間:2016-10-11 03:16:04來源:大公網

  當年輕女議員粗口控訴房屋問題之時,有一個新樓盤面世。

  這個樓盤,部分單位僅有一百六十三平方呎。一百六十三平方呎是什麼概念?跑到停車場,看看那些私家車車位,那裏大概有一百三十平方呎,換句話說,用呎價二萬元高價買入這個單位,比私家車車位大一點點;如果要放一張床,只能是單人床,很難不令人聯想起年輕人的困難。

  新建單位越來越小,是發展商想配合政府解決房屋問題,讓更多人可以上樓;還是發展商覺得這樣的設計更加圖利,我不懂。但當劏房是一個還未解決的社會問題時,新的樓盤竟然「劏房化」──你可能會說,劏房只有三十平方呎,不能如此比較吧?但看事物,要看趨勢,當一百六十三平方呎可以賣個滿堂紅,九十平方呎還會遠嗎?三十平方呎又是否「指日可待」?

  我們已經習慣說「上樓」,彷彿忘記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家」。家,應該是什麼樣子?有飯廳、客廳,有主人房、客房,有廚房、廁所,除了自住,還會招呼親戚朋友吃飯。

  然而,在發展商呈現的事實來看,「上樓」,就只是要一個用來吃公仔麵和睡覺的地方。

  辛苦工作,就為了一張床,你甘心嗎?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