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港九溯源】大灣文化與香港文明灣灣相連

時間:2016-10-10 14:57:12來源:大公網

香港與內地的考古學者在南丫島大灣遺址進行考古挖掘。網絡圖片

  文 | 木也

  距今約五、六千年前,分布於珠江口的史前文明大灣文化,在香港多個地區都留下了沉甸甸的堆積,成為今日香港文明的搖籃。其中,有十一個遺址分布在香港九個島嶼上,包括:南丫島大灣、深灣、銅鼓洲、香港島舂坎灣、大嶼山蟹地灣、長洲西灣等。歷年考古發掘證明,自珠江口一帶至粵東海岸沙丘以及珠江口外星羅棋布的小島,都散播着大灣文化的痕跡。

  在珠江幹流之西江與東江流域範圍內,或大小河流台地上,都散落着新石器晚期先民的生存足跡,其中包括房屋與石器陶器。

  五、六千年前環珠江口一帶水上交通網絡的範圍之廣,堪與現今珠江口一帶水路交通範圍媲美。這種縱橫交錯的水系與水陸交錯,客觀上便利了大灣文明的繁衍擴張與交流。

  大灣文化的主人,或許已掌握一定的水上交通技能,雖然這些技術在今天看來,還是非常原始幼稚笨拙。但是,無畏的先民,克服濤濤江河及重重高山的阻隔,與散落各地的四鄰部落間展開密切的文化生活交流,彼此影響滲透,共存共融,繁衍生息。

  大灣文化除了已經發現的彩陶盤與白陶,另一重要的特徵是樹皮布石拍的出現,反映了香港先民的服飾與崇尚美追求美的天性。當然,由於年代久遠及考古發掘的機遇等原因,要想得到那個年代的完整的樹皮布樹皮衣幾乎是異想天開。

  香港萬角咀出土的一件樹皮布石拍,經專家鑒定,主要成份為長石、黑雲母及磁鐵礦。同類型的岩石於大嶼山,特別是南岸的銀礦灣一帶都有廣泛分布。

  石拍的使用方法,一般一端用藤條把木柄繫牢,利用離心力使石拍打擊更具力量 。當然,那時的先民,不排除直接用石拍在較為光滑的石板面上打擊製作,甚至也不排除先民用粗細適中的乾枯樹幹直接打擊。

  製作者將樹皮的纖維經濕潤後再長時間拍打,或者直接採取原始森林中已塊狀化的植被,進行加工,使韌皮纖維交織在一起,製成片狀的樹皮布料。考慮到先民已經會使用藤條,那麼,就有可能將細小的藤條加在樹皮中,以增強纖維韌度。不同的細小樹皮布料,又可被拍打連接。甚至,可以根據人體結構,拍打連片,製成合體樹皮衣。

  考古發現,香港地區以至環珠江口之樹皮布文化,早於6,000年前便已流行,很可能就是東南亞樹皮布文化之源頭。加拿大人類學教授Paul Tolstoy自1960年以來,一直比較研究東南亞與美洲樹皮布文化,認為美洲樹皮布文化來源於東南亞,而東南亞的樹皮布文化又稍晚於嶺南。若然此論成立,那麼香港或更為廣義的嶺南,就有幸成為世界樹皮布文化之源頭。

  大灣文化是泛珠江三角洲先民共同創造的人類璀璨文明的一顆明珠,既非外來,亦非孤立發展,而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發展起來的土生土長的物質文明,是今時今日香港文明的歷史源頭。在此歷史文明發展過程中,香港先民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並發揮着嶺南文明滲透影響東南亞的中介橋樑作用。(考古篇之二)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