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走進教堂\白頭翁

時間:2016-10-07 03:15:52來源:大公網

  圖:科隆大教堂\作者供圖

  沒有人能說清楚世界上有多少座教堂,正像沒有人能說清楚中國有多少座寺廟,但我知道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教堂在中東的伯利恆,在耶穌誕生的地方。

  耶穌一生坎坷,自幼便是個苦命孩子,當年他母親瑪利亞懷着他一路輾轉奔波,來到伯利恆時客店全部住滿,就在馬槽生下耶穌。隨着基督教的誕生、流行,伯利恆逐漸「紅」起來、「熱」起來,最終成為善男信女們朝聖的地方。西元三三九年,相當於中國東晉時期,拜占庭帝國推崇基督教為國教,便在耶穌誕生的「馬槽之地」建起了「聖誕教堂」。

  歐洲的教堂追求高大宏偉,莊嚴肅穆,富麗堂皇,無論是在羅曼時期、中世紀的哥德時期,還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我沒有想到,在伯利恆建起的聖誕教堂卻別有追求,它更傾向於古樸、淳厚、凝重,甚至孤獨。所有前來朝聖的人,即便是孩子也都肅穆以待,整理衣冠,躡手躡腳。

  令我吃驚的是,教堂的大門不大,是扇名副其實的小門,世界著名的聖誕教堂為什麼這麼吝嗇地開一道細門?只能容一個人彎腰才能走進去,這在世界的教堂中絕無僅有。後來求教神職人員,方知當初建此教堂時並非如此,但後逢鄂圖曼帝國(又譯:奧斯曼帝國)時期,伯利恆基督教徒為防止穆斯林的騎兵進入教堂,從而褻瀆和破壞聖誕教堂而刻意改建的。

  聖誕教堂中最讓人激動的是瑪利亞懷抱着剛出生的耶穌的石像,雕得那麼親切,那麼母愛,那麼溫暖,那麼平凡。

  有人告訴我,這是一排羅曼時期也就是西元十到十二世紀時期的排椅,古老得有些笨拙,那上面已經印下了人坐時的痕跡,該有多少人靜靜地坐過,虔誠地在傾聽瑪利亞的不幸,在傾聽耶穌的誕生、耶穌的苦難、耶穌的復活,多少人靜靜地來啦,又有多少人靜靜地走了,誰能知道?有誰知道?只有這排座椅,只有這古樸幽深的教堂和慈祥親切的瑪利亞母子。

  歐洲的三大教堂,聖彼得大教堂、巴黎聖母院、科隆大教堂,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當屬巴黎聖母院,也是為聖母瑪利亞而建。它之所以名揚中國國內,是因為有雨果所著《巴黎聖母院》。雨果曾下斷語:巴黎聖母院是最漂亮的教堂。我去時正趕上溯風乍起,塞納河畔落葉紛紛,一片金黃。走進巴黎聖母院百感交加,但第一感覺彷彿在尋找加西莫多,在找尋吉卜賽少女愛絲梅拉達。巴黎聖母院太輝煌、太藝術、太講究了,難道又回到楓丹白露宮?又走進了羅浮宮?彷彿那不是宗教場所,而是藝術博物館;彷彿一腳踏進的不是教堂,而是「天堂」。琳琅滿目,目不暇給,即使是在傾聽神父講課的信徒,也時不時地回顧四方,張望那四壁上的瑰寶。當教堂外的陽光透過數十米高的七色玻璃射向神台上的《耶穌受難圖》時,這時巨大的風琴突然鳴響起來,唱詩班的歌聲漸漸在巴黎聖母院中升起,讓每個人都產生了幻覺,這種幻覺彷彿只有在巴黎聖母院才有,彷彿聖母瑪利亞已經復活,聖母瑪利亞正在向你走來,呵,祈禱吧。

  科隆大教堂了不得。站在科隆大教堂前,用翹首仰望來形容最貼切。那高聳入雲的雙姊妹塔狀教堂高達一百五十七米多,它們造型一樣,風格一樣,尖尖的塔尖上都矗立着一個端莊秀美的十字架,直入雲霄,像獻給藍天白雲的圖騰。仰望久了,你會覺得那孿生的姊妹塔教堂會漸漸走近你,把你融化在其中,你會情不自禁地為上帝祈禱,這可能就是宗教的力量。

  科隆大教堂彷彿是按照上帝的旨意,依靠上帝的力量建造的。整座教堂都是用磨光的石頭砌成的,據說一共用了四十多萬噸石料。還有一點讓我驚訝不已的是這座德國教堂始建於一二四八年,一直到一八八○年建成,前後共經歷了七個世紀,整整建了六百三十二年。那麼多能工巧匠,一代一代,年復一年,代復一代,為信仰的追求,為藝術的實現,前仆後繼,鍥而不捨,無怨無悔,有始無終,這也是宗教和信仰的力量?

  走進科隆大教堂,如像走進一個拱形的天主教世界,教堂內到處都是天主教的歷史演進,一幕一幕《聖經》故事活靈活現。

  祈禱開始了,唱詩班的歌聲剛剛結束,巨大風琴的回音還在教堂中盤繞迴盪,漸高漸遠。神父開始為教徒們分發聖餐。我靜靜地坐着,想聽一聽科隆大教堂獨具魅力的鐘聲。教堂頂上共安裝了十二口大鐘,最大的一口鐘名叫聖彼得大鐘,重達二十四噸,鐘被敲響時,教堂的鐘聲能傳遍整個科隆城,在萊茵河上航行的航船都十分注意傾聽科隆大教堂的鐘聲,尤其是晚鐘,鐘聲穿過暮霧,透過森林,會有天主教的善男信女們聞鐘祈禱。

  在德國最值得一提的還有易北河畔的德累斯頓聖母教堂,遠遠望去,這座巴洛克式的新教堂宏偉華麗,巨大的砂石拱頂,斑駁的石料拼接,讓人不得不佇足觀望的是教堂的正門側面有高達幾十米的黝黑石牆,以及教堂前小廣場上聳立的一截殘牆斷壁,原來它們是德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美英盟軍空襲德累斯頓時,這座聖母大教堂遭到轟炸時的殘存物,為了勿忘歷史、勿忘過去,在重修這座聖母大教堂時把它們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並且還在戰爭廢墟中挑出了三千塊舊磚,在重建時盡可能地把它們砌在了原來的位置上。

  美國教堂多,因為美國信徒多,在美國凡是有美國人「扎堆」的地方就有教堂。在曼哈頓鬧市,矗立着三一教堂,讓我吃驚的是教堂的側面竟然有一片教堂墓地,與近在咫尺的喧嘩鬧市恍若隔世。我問,這裏是寸土寸金的地方,為什麼沒有被拆遷?答曰:上帝不允許。

  美國人把宗教信仰奉為至高無上,一七八九年四月三十日,華盛頓在紐約聯邦大樓二樓平台宣誓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左手撫在胸口,右手就按在《聖經》上。從此,美國總統就職時,當着全美國公民的面,面向全世界,手按着《聖經》,兩眼平視,宣誓:願上帝保佑美國。美國國歌中有「我們信仰上帝」,美元上也印着「我們信仰上帝」。

  我走進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教堂,甚至走進美國西點軍校的學員教堂。據說有個士兵想家鄉想父母了,他想找個地方哭一哭,無處發泄思鄉思親之情,後來他到教堂裏痛快淋漓地哭了一場,沒想到,一出教堂門看見他的長官就站在教堂門外,他知道這下闖禍了,沒想到,他的長官們卻向他畢恭畢敬地行軍禮。軍官們告訴他,上帝與我們同在,你向上帝傾訴是最佳選擇,我們都要向你學習。

  一天下雨,我是被雨淋的,正好有一座教堂,在美國教堂無論大小,絕對不會收門票,當我推開門進去時,着實吃了一驚,原來教堂裏坐着黑乎乎一片人,他們正在專心致志地聽神父講「聖經」。正在吃驚之餘,神職人員給我送過來一條乾毛巾,從他的眼神中我看出來了,他把我當成一位冒雨淋着來參與彌撒的信徒了。

  神父的講課我一句也聽不懂,這倒讓我更專注地注意周圍的善男信女的表情。教堂不大,也沒坐滿人,但我相信,冒雨前來的除我之外皆虔誠信徒。坐在我左側的一位鬢髮皆白的先生,一直直直地跪在腳踏板上,一動也不動,彷彿是一尊雕塑;緊挨着的是一位中年女人,拿着《聖經》嘴唇一吮一動,似乎在無聲地跟這神父朗誦,像位專注的中學生。

  所有人都全神貫注地在聽神父講,一些本該在家聽爵士樂的年輕人也心無旁騖地專心聽講。教堂內鴉雀無聲,只有神父那略顯蒼老的男中音在教堂中迴盪。

  我曾在美國印第安納州一個小城市的教堂裏,正趕上神父給一個三歲的小孩洗禮,裝着冷水的大水盆邊上插着三根點燃的蠟燭,兩位神父把赤裸裸的小孩拎起來放到冷水盆中「洗」,他的父母和家人都跟在後面,小傢伙高興得又蹦又跳、又喊又叫,身着白袍的神父打開夾子,極莊嚴地念着什麼,然後把一份好像是證書一類的東西發給站在小孩身邊的父親和另一位男人,我猜想那位男人可能就是小男孩的教父。從那天洗禮畢,小孩就入教了。

  我想起在俄羅斯見過東正教給孩子洗禮,他們不像美國人在教堂中,而是在室外鑿開一呎多厚的冰裏,把小孩赤條條地提起放在冷冰冰的水中浸泡,當時的天氣估計應在零下十幾度。入教「受戒」過程,無論什麼教派,信仰什麼宗教都是極嚴格、極莊重、極規範的。

  突然,神父合上書走去講台,一切肅靜,一丁點聲音都沒有了,望着聖母瑪利亞,望着耶穌受難像。漸漸地,歌聲從教堂深處響起,是唱詩班在深情地唱着聖詩;漸漸地,教堂裏望彌撒的人都小聲地跟着哼唱;又漸漸地隨着歌聲的響起,人們開始放開嗓子一起哼唱聖詩。每個人都唱得那麼專注,男人、女人、老人、學生都半仰着頭,飽含着感情在唱,看得清清楚楚,有人在流淚。神職人員默默地給每個人點燃手中的蠟燭,飲過和吃過象徵着耶穌血肉的一小杯紅酒和一小片麵包後,一個大托盤從前往後慢慢地傳過來,傳到我面前時盤子裏已經放滿了綠色的鈔票,那是你對上帝的奉獻,並沒有人督促,更沒有人要求,甚至沒有人去注意,放不放、放多少全由自己。我突然想別出心裁一下,悄悄地拿出一張人民幣放在最上頭。

  走出教堂竟然雨過天晴,湛藍的天空中教堂的十字架顯得格外有神。

  呵,教堂……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