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老舍逝世五十周年,紀念的同時傷疤也被揭開,五十年前那個凌晨,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一個溫潤隱忍又深諳人性的老作家最終下決心走上不歸路再次成為網上討論的熱點,究竟是文革的因素、或是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還是家庭的不合?
周末去了他的故居,在王府井休閒街後面隱蔽的鬧中取靜的一個小胡同裏,典型的四合院如同北京那已經消失的城牆相互呼應,封閉的格局圍起一片自得其樂的天地,像中國老百姓的精神世界,不管外面如何殺聲震天,只要這個世界裏有着自己的家就滿足。又如中國知識分子,習慣在被圈起來的安全區域內徒然發點小牢騷。
眼下這個天地裏有兩棵丹柿樹、一個大金魚缸,和一些不知名的植物,不知道是否在這裏或類似的地方產生了《離婚》的老李,《四世同堂》的瑞宣,人性的複雜他洞若觀火,人情世故背後卻是空洞陰暗,婚姻又是什麼?是兩個熟悉的陌生人一生一世的廝殺和妥協,而人生的痛苦莫過於看得明白卻無力改變現狀。
在這個薄情的世界裏,他深情地活過,然而最終還是放棄了。
他走之後,他筆下的人物仍然活着,他們或許是我們身邊的同事,或許是親戚長輩,或許是機關企業中的上級,或許是至親之人,他沒有解決人生的問題,但至少他沒有假裝寬容或者看破,也沒有狡猾地活着,他只是逃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