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讀《巢林筆談》\顧農

時間:2016-10-06 03:15:52來源:大公網

  《巢林筆談》(錢炳寰點校,中華書局一九八一年版,《歷代史料筆記叢刊》之一)是一部無所不談的筆記集,其作者龔煒,是一位沒有任何功名也不可能入仕的清朝世家子弟,文筆不錯,而學問好像平平,見識也未見突出。

  這位龔煒喜歡談科舉、談八股文,牢騷很多,大不服氣,內心深處總是有些遺憾。這一方面他雖然沒有多少高明的見解,但比起那些可談可不談的條目來,總算是言之有物了。

  龔煒一生多次參加科考,一無所獲,一事無成,他後來總結自己的教訓說:「廿年制義,拋卻半生有用功夫,三黜鄉闈,落得九冊無名敗紙。倪鴻寶先生雲:『熊狼之罣柔繩,何時出力乎?』精氣消磨,予亦不能復事帖括矣。甲子冬日,書落卷後。」(卷三)

  《巢林筆談》書中的各條,一般不註明寫作時間,而這一條卻特別寫出,按甲子是乾隆九年,作者已經過了四十歲,一路失敗,毫無起色,他實在是堅持不下去了。

  科舉時代沉迷於八股者頗有其人,《儒林外史》裏諷刺得很入骨,也許有人會覺得那是小說,或多誇張,其實在當年的實際生活中,這樣的八股迷相當不少,《巢林筆談》卷二有一條道:「太倉張欽文先生暮年,已給衣頂,猶日誦時文不休。人怪之,曰:『我為來生地耳。』」

  這是真人真事,而反映士人心態之深,似乎又超過了小說。張老太爺功成名就,已有頂戴花翎,按一般的邏輯他已經完全用不着八股文這塊敲門磚了,而仍然每天用功,像個布衣,是為來世做準備─其目光之遠大,用意之深刻,大大超越流俗者矣。本條下面還有幾句話,就更有意思了:「世有過目成誦者,定從前世苦功來,固是一理。先生子泰基,官翰林,出守景州。」他認為祖上的功夫可以傳給後人,庇蔭晚輩。這樣看固然是當時流行的迷信,而在潛意識裏龔煒也正可以用這一理論解釋自己的失敗:他的父親雖然是進士,當過地方官,但功名到手以後大約沒有「日誦時文不休」,這就弄得他沒有先人的苦功可以繼承,於是一再碰壁。

  將失敗或成功的原因推給命運或先輩,因為無可對證,最是放諸四海而皆準,既無法動搖,自然也就可以心安理得。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