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十八鄉鄉事委員會成員到大樹下天后古廟拜祭
元朗十八鄉最具規模的廟宇是大樹下天后古廟,根據一九三八年的重修碑記描述,三百年前在元朗河流中段的蜑家灣和蜑家埔之間有一大樹,樹下建小廟祭祀天后。昔日該處一片水鄉,後來變成桑田,今天則是村屋林立,天后廟已由一間小屋發展成七開間,那棵大樹仍然留在原地,且比以前生長得更茂盛。
廟內供奉眾多神靈,最初只有天后,清順治年間擴建為三開間時加奉財神和太歲。咸豐丙辰年(一八五六年)擴建為五開間時加建英勇祠和花廳,後者給演戲的伶人休息,太平天國之亂結束後,人心趨重科名,便改為學社,崇祀文武二帝。光緒甲申年(一八八四年)再擴建為七開間,在文武殿旁增築永安社,添置觀音殿,令廟貌更加宏偉,成為十八鄉的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
新界一些大型村落都有英勇祠或義祠,拜祭保鄉衛族的烈士。一八五六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時,十八鄉有鄉民為抵抗英法聯軍入侵而殉難,一八九九年再有一批鄉民反抗英國接管新界而犧牲。英勇祠內現有「列位眾姓英勇宿老之神位」,刻了一百六十二個名字。
每年春分和秋分,十八鄉鄉事委員會成員齊集大樹下天后古廟,輪流拜祭廟內眾神和烈士,最後還向一位守護大樹的「大樹將軍」致祭。通過參拜活動,有助促進鄉民之間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