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在淮安感受運河文化\徐貽聰

時間:2016-10-05 03:15:53來源:大公網

  我出生在離京杭大運河途徑蘇北段不遠的地方,小時候每天都能從家門口看到行駛在運河上船隻的點點白帆;我就讀的中學後圍牆緊挨着運河大堤,課餘還會在大堤上練身或者散步;我親眼目睹過淮陰地區為擴大運河的運輸能力而在市郊進行的改道工程;我從十歲到二十歲期間,曾經多次乘坐過「小火輪」甚至小木船往返於從蘇北的宿遷到長江岸邊的鎮江之間的河段,領略運河兩岸長達數百公里的風光。但是,我對這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的歷史及形成的運河文化,卻知之甚少,雖有慚愧之感,但並無丟面子之虞,因為它畢竟博大精深。最近,利用回鄉探親的機會,找到一位對此頗有了解和研究的本族侄兒,由他向我作出介紹,還在他的陪同下泛舟於裏運河上,觀看與運河文化有關的歷史建築和部分場景,收穫頗豐。

  讀書過程中,從「地理」書上慢慢得知,京杭大運河,現在也稱為「中國大運河」,與長城齊名,是中國震驚世界、也享譽世界的兩大人類不朽建築。它始建於西元前四百餘年,已經有約二千五百年的歷史,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主要用於灌溉和運輸,在人類歷史上,對繁衍、溝通和交流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

  講到大運河,人們自然會聯想到「鹽運」和「漕運」。「鹽運」,一般是指關於食鹽的運輸,不言自明。至於「漕運」,很多人難以從字面上完整地了解其定義,自有其本身的含義,基本是指對糧食的運送。在滿清時期,則主要是將產於南方的糧食,通過大運河運送往京城,以進貢皇廷,以及解決官員、軍隊和民間所需。據歷史資料,對於清朝而言,「鹽運」和「漕運」都至關重要,因而派有至親要員常駐要衝淮安和揚州,予以督辦和管理。

  「裏運河」,一般指的是運河上從我的故鄉清江至揚州的一段,為大運河最早修鑿的一段,全長一百七十餘公里,水入長江,是鹽運和漕運的重要部分。在此段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文化,被稱為「裏運河文化」,在整個運河文化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談到「鹽運」和「漕運」以及「運河文化」,就必然會想到「淮揚菜」和「滿漢全席」的關聯。「淮揚菜」指的是以淮安菜和揚州菜為基礎形成的中餐菜系,在中國的各大菜系中佔有重要地位,曾經是新中國開國盛宴上的部分菜式,馳名中外。據一位從事餐飲業多年的朋友介紹,目前為中外人士爭相享用的「滿漢全席」就源自淮揚菜,因為正是多年被派駐淮安、揚州的清朝近親官員,事少錢多,在追求腦滿腸肥中將滿族的食法和精細的淮揚烹飪相結合,形成了包羅萬象的一百零八道菜餚,被稱之為「滿漢全席」。我沒有考證過歷史,但至少感覺到這個解釋應該有其道理。

  泛舟河上那天,我們從清江的閘口碼頭起航,沿河而下,行程約十六公里。邊行,邊看,邊聽取關於運河和裏運河文化的介紹。導遊員的講解和我族侄的介紹兩相結合,加之我自己已經有的一些知識,讓我對歷史和現實有了更為清晰的了解。眼前的南船北馬石碑、清江浦樓、眾多橫跨運河的橋樑,以及按照原有風貌重建的河下古鎮,則給了我許多回憶和遐想。身歷其境,自有一種歷史感、親近感、真實感,還有為家鄉而生的驕傲感。

  我愈益意識和認識到,運河的作用依舊,大運河文化在被繼承和發揚,如何將之傳播開去,應該是我們這一代以及以後許多代的責任和義務。

  清朝康熙皇帝曾留下一首題為《晚經淮陰》的詩:「淮水籠煙夜色橫,棲鴉不定樹頭鳴。紅燈十里帆檣滿,風送前舟秦樂聲。」反映了他路經淮陰的愉悅心情。把詩錄在這裏,讓它預示淮安繁榮、寧靜、和諧和多彩的未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