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勇於接受改變\游宇明

時間:2016-10-05 03:15:53來源:大公網

  朋友是散文、雜文界很有名望的作家,他的雜文集曾經獲得「魯迅文學獎」,目前,他已出版雜文隨筆集共十餘種。其作品敘事簡潔而活潑,結構新穎而靈活,廣徵博引,生動幽默。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參加工作後很長一段時間,我的這位朋友的理想都不是當作家,而是想做一個學者。一九八四年從浙江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浙江桐廬一所中學教語文,認真教學之餘,他孜孜不倦地從事語文及修辭學研究,短短七年間,就在一批權威雜誌發表論文,並應約為多部辭書撰寫辭條,還出版過語文專書。後來,他進了報社工作,需經常寫評論。做評論員培養了他對寫作的興趣,業餘他開始創作雜文、隨筆,結果,文章越發越多,名氣越來越大。

  想起另一個朋友。這個朋友在中學裏歷史成績特好,一心想考上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做考古學家,高考時歷史考了八十九分(百分制)。只是,朋友報志願時沒有經驗,每一個志願都是將「漢語言文學專業」放在前頭,結果被大學中文系錄取。最初的時候,朋友也很苦惱,甚至有轉系的念頭,可試着讀了一個學期,朋友對文學越來越愛好,後來,他學會了寫詩、寫散文,在省級、中央級報刊發表了四千多篇作品。

  任何一種成功都是時間的產物。在環境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我們愛好一種東西,向着目標始終不渝地前進,獲勝的機率會比較大。拿破侖說:「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美」,這絕對不是忽悠人的。然而,當環境發生改變,我們實現原先的夢想已有難度,也不妨高高興興地換一個與新的環境相適應的目標。原因很簡單:成就事業是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的,光有決心、勇氣、魄力,天時、地利、人和的一方面或幾個方面都不具備,想走向成功一定會踉踉蹌蹌。相反,假若我們充分認識到新環境對過去夢想的制約,接納時間賜予的改變,主動調整遠方的目標,我們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燦爛。

  世界上最怕的不是創新、不是改變,而是墨守成規。一個人一旦認定自己一生只能做某件事,或者做一件事只有一種方式,他離失敗也就只有一步之遙。我們應該確立這樣的觀念:只要自己的行為不違背公序良俗、不觸犯道德法律,任何改變都是值得嘗試的。某片新的天地,你反覆嘗試了,沒獲得成績,才是真正不行;沒有嘗試,永遠存在行的可能。

  生活中的事分兩種:一是想做的,一是能做的。一件事又想做又能做固然極好,但如果兩者「打架」,我們不妨先從能做的事開始。勇於接受改變,說穿了,就是要學會在不能做想做的事的情況下,將能做的事變成新的想做的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