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城市規劃發展史/陳天權

時間:2016-10-03 03:16:04來源:大公網

  圖:九龍塘原屬新界,後來併入九龍市區

  書寫香港歷史有許多方式,最常見的是以政治變遷為經,每個年代的社會事件為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何佩然最近出版的《城傳立新:香港城市規劃發展史》,則從城市規劃角度,探究香港如何由細小的漁農村落,演變成今天的國際都會,展示香港發展另一脈絡。

  香港開埠初期已有城市規劃,當年選擇港島北岸建立維多利亞城,並非因為維港水深港闊(水深遠不及鯉魚門海峽),而是東角至石塘咀一帶背靠渣甸山和太平山,可清晰監察清廷在九龍半島的舉動。鯉魚門海峽可以躲避颱風,但該處聚居了不少漁民,在此建城可能會引起反抗。

  接着英國人拍賣港島北岸土地,借助商人之力開發城市。取得九龍半島後,港島逐漸繁榮,但土地不足,因此在一八八九年進行龐大的中區填海工程,為期十四年,增闢近二十四公頃用地,改變了維多利亞城的面貌。

  租借新界後,港府將界限街以北、九龍山脈以南的地區(包括深水埗、九龍塘、九龍城和九龍灣等)稱為新九龍,吸引商人投資發展。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期香港人口急增,木屋遍布港九各區。一九五三年石硤尾大火後,港府決定興建徙置大廈,開啟公屋發展歷程。其後在觀塘建立工業區,又在荃灣、屯門和沙田開拓衛星城市,繼而變成新市鎮,市區人口自此向新界遷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