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和六安壽縣的交界處,一山挾兩市,地理位置優越,這裏古代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漢時,淮南王劉安來到這裏,大募通曉方術之人,後得八公: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在此煉製長生丹藥。這段史實,被酈道元記述下來。
酈道元《水經注.肥水》裏有這樣一段話:「北對八公山,山上有淮南王劉安廟。劉安,是漢高帝之孫,厲王長子也,折節下士,篤好儒學,養方術之徒數十人,皆為俊異焉。忽有八公,皆鬚眉皓素,詣門希見。門者曰:『吾王好長生,今先生無駐衰之術,未敢相聞。』八公咸變成童,王甚敬之。八士並能煉金化丹,出入無間。乃與安登山,薶金於地,白日升天。餘藥在器,雞犬舐之者,俱得上升。其所升處,踐石皆陷,人馬跡存焉。故山即以八公為目。」
相傳豆腐是劉安在煉丹時候偶然發明的美食。一次,劉安召集眾人正在炫耀自己的丹藥之妙,不料,配製丹藥所用的石膏倒了,偏偏落入一桶豆漿裏,巧合的是,石膏入了豆漿,不多時就結成了塊。這就是豆腐的最初由來。
對於劉安發明豆腐一事,宋代朱熹曾評價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帛布。」反手來寫,巧妙誇讚淮南王的聰明,朱熹對劉安發明豆腐這一壯舉,給予了高度評價。
後來,豆腐經過劉安的不斷改良,用八公山泉水、江淮大地上的黃豆等道地風物來製作,豆腐白而嫩滑,吃起來豆香撲鼻,白似玉板、嫩若凝脂、質地細膩,很得王公貴族和平民百姓的喜愛。陶穀在《清異錄》裏這樣評價豆腐: 「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羊肉,那時候可是至高無上的美食,豆腐以羊而比,其珍貴程度和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前幾年去淮南,恰值淮南正在承辦豆腐節,有機會品嘗了一桌豆腐宴,真可謂開了眼界。
一大桌菜上來,燴、燒、炸、燉、煮、紅燒、涼拌都有,賞心悅目。豆腐,在我們當地,也就是打打豆漿,做豆腐花,再有就是吃地鍋豆腐,沒想到在淮南,給做出來這麼多名目,讓人目不暇給,一大桌子的豆腐宴,每一樣夾起來兩筷子,就吃撐了。
豆腐宴吃畢,去瀏覽豆類產品交易市場,還有諸多驚喜,譬如,各類豆乾,燒烤味、麻辣味、西域風情、內陸味道,名目繁多,不光能讓你吃得開心,還能讓你臨走的時候帶一些,與親戚朋友分享。
感謝了淮南,感謝了豆腐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