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廣州城北郊三十里外的石門鎮,有座泉叫貪泉,說人飲過這裏的水後便起貪心,即使再廉潔的官員也會變得貪得無厭。
西晉時,朝廷派往廣州的幾任官員,差不多都因貪污而被撤職查辦,傳說他們都是因為喝了貪泉的水。
因此,過去那些趕路人,即使口乾舌燥,望泉而過,也不敢妄自飲用。
東晉時,朝廷派去一位廉潔的名吏吳隱之任廣州刺史,上任之日,他領着隨從來到貪泉邊,從中取水而飲。
隨從勸他說:「以往進入廣州的官員都要飲上一杯,以示風雅,但是這些官員都貪贓枉法,愛錢如命,此泉飲不得!」
吳隱之問隨從:「那些不喝泉水的老爺們是不是就清廉了呢?」
隨從說:「還不是一丘之貉。」
吳隱之連飲三瓢之後,動情地說:「貪財與否,取決於人的品質,我今天喝了泉水,是否玷污了平時為官清廉的名聲,請父老鄉親們拭目以待。」並當即放歌言志:「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當時的廣州雖不如現在這麼繁華和富庶,但也是一塊肥得流油的地方,自東漢以來一直是重要的海上貿易中心和通商口岸,來自南洋、天竺、獅子國、波斯等地的商船,一年數次運來大量的珍奇異寶、海外洋貨,當權者只要隨意「撈一把」,洋財便發定了,誠如《南齊書.王琨傳》有言:「廣州刺史但經城門一過,便得三千萬。」
然而,飲了貪泉並放歌唱誓的吳隱之破了這個例,他在廣州刺史這個肥缺上,始終保持不貪不佔的清白操行。
任期滿後,他從廣州乘船返回建康時,與赴任時一樣,依然身無長物,兩袖清風。
天下萬泉皆清流,世間人心多污垢,朝朝暮暮勤拂拭,便可堂堂正正做君子。
食五穀雜糧,每個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世俗的塵埃,要想做一個乾淨的人,就一定不能讓塵埃遮住了眼睛、蒙住了心靈,我們要勤拂拭。
當心靈如泉水一樣清澈了,做人為官也就正了,這樣無論面對什麼樣的誘惑,都不會動心,這樣無論身處什麼位置,都會是兩袖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