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鴻都門學與魏晉文學/顧 農

時間:2016-10-03 03:15:52來源:大公網

  魏晉作家們非常注意從草根文學中吸取營養,文人們模仿民歌大寫其可以演唱的樂府詩,學習下層文人的五言詩如後來被稱為《古詩十九首》的那些抒情傑作來寫不能唱、只誦讀的詩,又取法於俳優故事新寫志人、志怪小說;這種眼光向下的態度從東漢晚期漢靈帝開鴻都門學的時候就開始了。這二者之間的關係很值得關心文學史的人們注意。

  《後漢書.靈帝紀》載:光和元年二月「始置鴻都門學生」,李賢注曰:「鴻都,門名也,於內置學。時其中諸生,皆敕州、郡、三公舉召能為尺牘辭賦及工書鳥篆者相課試,至千人焉。」這一新政許多大臣不贊成。《後漢書.楊震傳》:「鴻都門下,招會群小,造作賦說,以蟲篆小技見寵於時,如驩兜、共工更相薦說,旬月之間,並相拔擢。樂松處常伯,任芝居納言。」《後漢書.蔡邕傳》:「光和元年,遂置鴻都門學,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其諸生皆牧州郡三公舉用徵辟,或出為刺史、太守,入為尚書、侍中,乃有封侯賜爵者,士君子皆恥與為列焉。」這是靈帝在傳統的辦法之外另行選拔人才,扶植直接從屬於他本人的力量,加強自己的權勢—原先的官僚和宦官,他大約都不大相信(靈帝固然打擊清流士人,也打擊過宦官)。選舉用人忽然發生這樣大的變化,自然引起正統的保守人士的堅決抵制,形成當時政局中一個大有爭議的熱點問題。

  最值得注意的是鴻都門學的考試科目中竟然毫無經學方面的內容,而完全是通俗的小道小技,這是一個空前的大變化,傳統士人絕對不能同意。蔡邕曾上書表示堅決反對,在文學上提倡眼光向下倒也罷了,但就拿這一點來選官,未免太過了。蔡邕主持考試時落榜的人在鴻都門竟然考試通過並且當上了官,「有類俳優」的文章算是好文章,不尊崇儒術的大道而看好不足道的「小能小善」,蔡邕實在想不通。

  國家考試從來是一根指揮棒,其影響威力無比。

  漢靈帝劉宏其人本來是一個落腳於偏遠之處的很小的諸侯王,因為種種特殊的因緣忽然進入中樞繼承大統,他雖然當了皇帝,先前的風格和愛好並無改變,史稱他曾在後宮裏安排若干商舖,「使諸采女販賣,更相盜竊爭鬥。帝着商賈服,飲宴為樂。」(《後漢書.靈帝紀》)他喜歡這樣的市井風情畫。

  這位皇帝又喜歡弄錢,明碼標價,公開賣官,鴻都門也正是一個收錢賣官的所在,《後漢書.崔駰傳》載:「靈帝時,開鴻都門榜賣官爵,公卿州郡下至黃綬各有差。」在文化方面他愛好尺牘、辭賦、鳥篆之類為民間所重的東西,並拿來作為考試的內容,或者也未嘗不可,但據此選官,或乾脆明碼標價地賣官,那就很荒唐了。大漢王朝腐敗到這種地步,表明它已氣數將盡。

  但是世界上的事情是複雜的,事實上靈帝的市井習氣和愛好也並非全是負面的東西,通俗的、大眾的東西在東漢末年一度大行其道,竟在文學方面有着某種積極的影響。稍後曹操和他的兒子們都喜歡辭賦,注意學習樂府民歌和下層人士的五言詩,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古詩十九首》古今都有人懷疑是曹植的作品,雖然並無確切的根據,但足以說明通俗文學是建安作家的重要榜樣。詩歌方面是如此,小說方面更是如此,曹植能夠大量背誦俳優小說,他又曾在致楊修的信中強調草根文學絕不能藐視。從這些地方,都可以看到「鴻都門學」的怪異的背影。

  在兩晉,喜歡民間歌謠的士人亦層出不窮,東晉的文人則頗受南方民歌的影響,連孫綽、王獻之等高人雅士也來寫五言四句的艷情詩,同他們平時寫的那些官樣文章大異其趣。

  漢靈帝劉宏大約不算一個合格的皇帝,但站在文學史的立場上說話,可以不管此事,這裏關注的是:完全墨守經典很容易讓創作失去生氣和活力,而通俗文學的引進大大有利於啟動人們的思想和情緒,有助於文學的創新。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