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近處一盞燈,遠處一座城/作者供圖
《大魚.海棠》中說,人的前世都是一條魚,海洋是牠們的牧場,藍天是牠們的天堂。我想這就是牠們看到的場景吧,稀疏似棉花糖般的雲朵將海洋與藍天分隔,海天之間是模糊的白,朦朧之上是空無,朦朧之下是喧囂。但今天主要談的不是前世與今生,今天要講的是一盞燈與一座城。
一盞燈與一座城,溫暖的燈光,遙遠的城市,喧囂與寧靜在此凝結。這裏是草山,也叫陽明山,聽說原來蔣先生不想讓人覺得自己是「落草為寇」,本身又很崇拜王陽明,因此將「草」改為「陽明」,一座最高海拔只有一千一百多米的小山因此「洋氣」起來。上山的路坡度很大,森林密度很大,又因為公園內建築不多,因此成為了遠離了台北市喧囂的「安靜」之地。拍攝照片的地方是陽明山很有名的一家餐廳,在陽明山半山腰,整體設計在山坡之上,旁邊綠樹掩映。本身地點就很小資,可以將台北市的夜景一覽無餘,再配上特定的燈光,更加浪漫。
聽說很多人在這裏求婚,我認為是極有道理的。婚姻大事,求婚是場重頭戲,戀愛浪不浪漫應該跟這「一哆嗦」有很大關係,選個風景秀麗之地行求婚大禮,為人生增加一樁美談,不失為一段佳話。
美的地方不一定安靜,但安靜中往往透着一種沉靜的美。求婚的現場也許是喧鬧的,但下跪那一瞬間往往是安靜的。討論的過程是嘈雜的,但決定的瞬間是寧靜的。「靜」有一種魔力,它帶着一股冷峻、一股質疑、一股拷問直奔人的大腦,清楚一切爭執,掃除一切干擾,讓你真正思考問題,並在短時間內作出決定。這種魔力也許就是人們趕來這裏的原因,遠離城市的喧囂,來到這盞小燈之下展開心扉。許多平常不願觸及的話題,在這裏,幾杯酒下肚,暢所欲言。許多朦朧的羞澀,在這裏,微弱的燈光掩映下,熱情似火。
望着燈火通明的台北,我突然發現喜歡上了這個城市,因為它還有「靜」,它還有可以點燃這盞燈的地方。無人的街道,落寞的街角,車水馬龍的城市,擁擠的人潮,一盞燈與一座城就在這複雜的交織中融合、共存。
人們形成了習慣,不去破壞特定場合的「寧靜」。也許是乘坐電梯時靠右站立不阻擋他人安靜通過,也許是公共交通上不去坐老幼病殘孕專座,讓有需要的人平靜地得到滿足,很多東西是無言的,是默契的,正是有了這種關係,才能有所謂的浪漫與傾心。
一盞燈與一座城,城市的燈紅酒綠並沒有熄滅微弱的燈光,反而襯托出它的寶貴與浪漫,點燃這盞燈,遠望,發現愛……